12/12/2022
書局沒落?
1970年開業的漢榮書局宣布於年尾結束門市營業,主事六人發聲明表示因年時已高,多年來長時間辛勞對身體多處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因疫情持續影響,本港教科書供應鏈被破壞,中學教科書售賣期大幅壓縮,因而有結業的決定。借題發揮一下,談談書局生意。
一般書局比專賣教科書的漢榮書局應該更難生存,因教科書算是有收入保證的一類。書局利潤約佔書價一兩成,但不少書局租下黃金地段的地舖,舖租動不動數十萬元,生意要有多好才能賺錢呢?就算買下了舖位,沒有交租成本,這個計算依然有意思,因為若自己生意盈利追不到租金,不如放租讓別人來做更化算吧。
(CNS)
讓我們計計數,假設要賣出止凡的財經書,每本$200,書局能分到$20。又假設旺角地舖月租30萬元,代表每個月需要賣出萬五本才夠交租,每日就是500本,每日10小時計,一小時要賣出50本,每分鐘需要賣出約一本書。觀察之下,於最旺的時段,於最旺地段的書局有機會達標,但平時閒日普遍書局相當冷清,難以達標。而這條數更只是計算租金成本,一盤生意還有人工、燈油火臘,因此書局生意實在難做。
書局要生存,要有些非一般模式,其中一種是樓上舖,又或者避開大量人流的旺舖,以減低租金成本。此舉需要配合其他手段以吸引客人,例如樓上舖長期給予會員折扣,又或者要有渠道令讀者知到隔涉的店舖位置,以保持做生意的機會。
另一種比較成功的模式類似誠品書店,它不止是一間書店,而是一個生態圈,因為它除了賣書之外,還有小食、飲品售賣,更有音響部門等,不少客人會因為誠品書店而遠道來光顧。商場亦會因引入了這「地標」而引來人流。若能做到這個商業模式,租金自然與商場業主「萬事有商量」,因為你靠人時人靠你,互惠互利。
台灣的文化土壤還能發展出一種模式,就是「書街」,一整條街都是書店,有如香港的波鞋街、金魚街、雀仔街、蘭桂芳、先達廣場、信和中心等,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命題,令全香港人有該方面需要就會跑到該地方。可惜以香港的閱讀文化,實在難以支持一條「書街」。
近年有電子書衝擊,加上互聯網平台讓讀者更容易直接接觸到作者或出版社,使讀者有更多渠道不經書店而直接買書,令書店生意進一步萎縮,生意更難做。這也無辦法,始終香港是文化沙漠,亦走高地價政策,傳統書局要做得住,商業模式需要非一般才行。正因以上種種問題,寫書與出版的,能生存的唯有靠商業路線,跟著市場走,否則連生存都有困難。其實書店還有一種生存模式的,不過這裏不好說,有興趣到小弟Patreon了解一下。
相關影片:https://www.patreon.com/posts/han-rong-shu-ju-75772785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