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16-09-21 08:00:00

社會創新在香港(陳錦棠)

  •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今天,亞洲國家繼續面對不同社會挑戰,如動盪的經濟發展、社會不平等、貧窮和環境惡化。面對種種挑戰,社會企業及社會經濟常被視作帶來社會改變和社會發展的好方向。在過去數十年,社會創業、團結式經濟、社會合作社、就業整合型社企都在不同模式和方案下茁壯成長和影響社會。


  自2010年以來,亞洲社企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Enterprise in Asia ,簡稱ICSEA) 已成為學者、研究人員和社會企業從業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成為繼續推動亞洲國家的社會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憑藉過往在台灣、中國和韓國舉辦的ICSEA會議所建立的基礎下,第四屆 ICSEA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掌握亞洲社會創業的新動態和最新發展,並推進跨國家的比較研究與合作。


  今年,我們很高興能與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共同舉辦會議。社企民間高峰會於2008年創立至今,已是香港一個重要的年度活動,也是社會各界和政府之間一個重要的橋樑,以及一個具認受性的、交流意見和經驗的國際論壇。以倡導社會創新和創業精神。

 


  2016社企民間高峰會暨第四屆ICSEA的會議主題是「社會創新在亞洲:從創意到社會影響」。社會創新代表了能夠以高效率、有效和可持續的方式滿足社會需求的新的想法。當中創造新的社會價值也加速了社會變革。因此,社會創新一直是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屆ICSEA揭示社創新概念和模式、關鍵因素和促進社創生態系統的論文發表。另外,社會企業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它們在達成經濟和社會使命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能表現出這樣混合的社會影響的能力,亦是至關重要的。近年來,橫跨大西洋的學者、政府和從業者對定義、量化和量度社會影響的興趣日益增加。鑑於亞洲國家不同的社會和經濟背景,這方面的經驗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亞洲的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社會創新的概念和模式


  近年,香港和其他國家開始運用許多商業模式來推動公益及慈善事業,最為人知當然是由尤努斯(MuhammadYunus)教授的「窮人銀行」,以小額貸款鼓勵面對貧窮的人士自力更生。在香港,亦有不少機構和社會團體鼓勵青年創業。大專院校也有得到政府之社創基金資助,為大專生提倡訓練並提供小額資助,鼓勵年青學生創業。本屆ICSEA邀請了來自印度、菲律賓及日本的講者,探討亞洲地區的社會企業,如何為當地農民及婦女改善生活及促進可持續發展,增進經濟收益。


  各類型的社會創新:如社會福利、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


  近年社會企業亦發展十分蓬勃。政府亦提供了不少的資金,如:創業展才能、夥伴倡自強、攜手扶弱基金等,鼓勵不少民間組織以創新模式提供服務,亦鼓勵弱勢社群參與勞動工作 ,以工代賑 (from welfare to workfare)。


  在教育方面,近年海內外也鼓勵教育之改革和創新。例如STEM課程 (即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之培訓。現在香港的許多中小學也在課餘活動中引進機械人的課程,啟發小孩子的科學精神和勇於創新態度。本屆ICSEA會討論融合教育的革新,如何讓孩子們抹去健全和殘障之分,學習互相理解與尊重,建構和諧社會。


社會融資、影響力投資


  在資源方面,過往的資源投放都是主要靠政府之撥款,又或是民間之捐助。可是,世界的新趨向是改以市場的資源來融資,例如發行「社會債券」(social impact bond) 、眾籌 (crowd funding)、社會影響力投資 (social impact investment)等。這一系列之方法和工具都是以商業、或市場之方法來營運,提升經濟效率和效益。以香港為例,SVHK等組織就是以這概念,來孵化具社會目的和社會效益之項目,提倡更多的公共服務,改善民生。


跨部門協作、公私營合作


  在美國上世紀提出第三部門 (Third Sector) 之概念,它是介乎於第一部門(政府)、和第二部門(即市場/企業)外之重要界別。第三部門 (即民間組織) 在香港也有很長遠的歷史。早於一百多年前,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等的慈善機構在民生上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和任務。近年,由於企業社會責任之概念也開始較廣泛地推展,例如:香港工業總會在過往數年推動CSR大賽,鼓勵各工商業機構推動社會企業責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也推動「企業展關懷」,鼓勵更多企業成為「愛心企業」(Caring Company)。此外,政府的「攜手扶弱基金」也是以配對基金形式,鼓勵民間組織和商業機構合作,如民間組織取得企業之一元資助,政府亦配以一元等額資助,最高是二百萬,那即說整體可以得到四百萬之款項推動服務。


  為了較清楚地比較社會創新和傳統慈善之分別,現以列表方式作出比較如下:


  傳統慈善與社會創新之比較



  社會創新之概念和模式仍是處於初步階段,許多工作方法和模式也須有所驗證和修訂。我們還處於社會急劇轉變的洪流中,也需面對挑戰,敢於創新,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下一代,作出努力!


  2016社企民間高峰會暨第四屆ICSEA將於9月24-25日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詳情請瀏覽www.ses.org.hk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首席講師及第三部門教研中心主任
kam-tong.chan@polyu.edu.hk

【你點睇】卓林普經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桌總冀當局放寬16歲以下青少年進入桌球室限制助年輕人接觸桌球,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