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2016
90後史丹福學創業 化難題為機會
施政報告鼓勵創新,政府亦撥出額外資源給投資者作配對基金,加上科學園、數碼港等機構多年來不斷推動,創業之風也漸形成。
幾位「金融科技創業營」參加者都認為,過程中與隊友及其他參加者所建立的友誼和支持更為重要。左起:「Credit Chest」團隊陸熙樺、藍亦翎;「Initial」團隊邱志威、郭梓榮;「HandsonMe」團隊何樂思、陳渝婷。
幾隊90後大學生團隊上年就參加數碼港舉辦的「金融科技創業營」,帶同自己的難題和創業理念,飛到美國矽谷及史丹福大學取經,把難題變為機會、理念轉化成現實。
團隊Initial、Credit Chest和HandsonMe分別設計應用程式,幫助企業管理網上定單、獎賞系統和交換物資。準備在金融科技(FinTech)上大展拳腳,開創自己的事業。
學與投資者溝通 感實用
有過多次創業念頭的Initial成員邱志威表示:「在矽谷首天已有不同感覺,四處都是創業家,與香港的風氣很不同。身邊的朋友講創業的多,但真是做的少,聚會時的話題還不是圍繞入銀行、買車買樓,但我不想以青春來換磚頭。」而Credit Chest的陸熙樺也認為,難以在香港覓得創業意見,「學校無人同我傾創業計劃,香港的學生覺得要有第一桶金才可創業;但美國學生在我們的年紀已在創業,且愈早愈好。」
各個團隊經史丹福大學獲教授和過來人指點,把原來的空泛意念變成現實,從產品設計、盈利模式到營商大計都重新修改。HandsonMe的陳渝婷憶述:「香港就算有idea都不敢跟別人說,但美國的同學卻樂於互相交流,提出問題一同改善。」她又指,史丹福的教授們與學生的距離很近,「我們的計劃轉了3次,教授都十分樂意提供建議,完全沒有架子。」
回港後,各團隊也密鑼緊鼓將創業大計落實,更準備參加數碼港等機構所辦的種子計劃。對於接觸投資者,邱志威認為,史丹福學到的經驗相當有用:「有當地的投資者每天來授課,讓我知道他們的要求,見面可能只得3至5分鐘,但就要將整個計劃清楚解釋。」陸熙樺則指,每天洽談生意的模擬訓練壓力雖大,但卻非常實用,「每日真的只有幾分鐘做演示,導師會即時給意見,我們晚上改,翌日再做演示。」
「不可能學懂一切 才去創業」
陳渝婷認為,是次旅程最大得着,就是促成了跨團隊的合作,互補長短。「因為HandsonMe整個團隊都是來自商學院,商業部分難不到我們,但在FinTech的IT部分,真是沒經驗。今次認識其他團隊的IT人,回來以後我們還互相合作。」
邱志威也認同:「不可能等到學懂一切才去創業,勇於嘗試,邊做邊學,與人多溝通、爭取演說機會這些軟技巧,不是一般工作可以學到。」此旅程亦令他學懂面對失敗。「當地學生每當碰上逆境就會高呼一聲『TADA』,樂觀接受自己的不足,繼續改善。」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