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2009
金融市場的迪拜們
香港人以往一般稱呼迪拜為「杜拜」。筆者到過迪拜五次,第一次是在1980年代,較近期的一次是在3年前。筆者並非愛好中東旅遊,也不是在當地有客戶。只是筆者年少時在倫敦讀書,而早期由香港來回倫敦的飛機都選擇以迪拜為中轉站。
既然無法選擇,要停留當地,筆者便把握機會四處走動一下。去過迪拜之後,一般人是不會有興趣再去的。
不過每次經過迪拜,都可以感受到迪拜社會急速的發展。自2007年開始,由於筆者投行工作太忙,這幾年也沒有機會遠行了。不過,從媒體見到的畫面中仍可感受到當地的動力,為要打造成中東的香港,迪拜政府可謂野心十足。
不過,也許迪拜政府野性真的過大,導致現在問題叢生,如何處理善後,目前的確是一個問題。其實,投資銀行界中也存在不少大大小小好大喜功的「迪拜」們,「迪拜」可以是「投行」也可以是「投行家」。
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野心大和目標高!若處理得不好,隨時變不切實際和好高騖遠。和這些人相處做朋友,總會感受到壓力!但是如果你與這些人共事,甚至成為他們下屬的話,筆者只說一句:「祝你好運!」
筆者曾經和一家投行打過交道,這家投行成績一般,不過竟打出了一個「爭八保四」的口號!
甚麼叫「爭八保四」? 這家投行早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處理過三家聯席保薦人項目,因此管理層在編製新財政年度的預算時,充滿野心地定下一個「迪拜式」的目標:向集團董事局保證可以在來年保薦不少於四家企業上市,另外力爭翻一翻,總共保薦八家企業上市。
結果,這家投行裡工作的人忙暈了。一切正常營運全部搞亂了。甚麼爛項目也都被迫承接,甚至不可行的項目也接下來,簽約倒是簽了十幾家。
但結果這家投行在當年連一個項目也推不出。為什麼?因這家投行人手根本不夠,一些本來正在操作項目的人員給抽走,派去追蹤一些虛無飄渺的項目。管理層好大喜功,不切實際,導致整家投行的業績也賠上了,實屬可惜。
投資銀行或許是一個「虛無飄渺」的行業,但是在其中工作的人員還是需要本著一個實際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和未來。投行家是有血有肉的人,必須要是人性化的。
昨天有一位讀者告訴筆者,筆者的新作《納論中國投資大趨勢》給了讀者一個鮮活的投行家的形象,改變了他們對投行家的負面印象。筆者在感謝他們的同時,也希望未來寫作的內容能充實讀者不同的觀點。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