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8/2015
學生壓力來自病態競爭?
上週筆者應邀在一個教師發展日,主講「如何識別和處理學生的學習壓力?」的課題。說句實話,這課題全無新意,容易令聽眾昏睡,真箇具有挑戰性。
識別壓力徵狀那部份不大困難,形容一下,解釋一下,總算成功吸引到參加者的興趣,令他們聨想起某些學生、同事、朋友、自身的經驗。
談到處理壓力時,總離不開那幾個標準答案:多聆聽、表達關懷、小休、鬆弛練習、健康生活、積極正面思考、轉介專業評估及治療等。
在準備之時,我不斷反問自己,除了這些治標或個人方向之外,有些甚麼是更根深蒂固的大環境大因素呢?愚見是競爭是一個主要因素。
於是,我和老師們分享我眼中這個大環境因素。我提出要重新審視「競爭心態」,雖然亞洲人的努力愛拼是我們自傲的價值,亞洲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在世界級大學的入學率是驕人的,我們也不能否認學生的壓力,甚至有些要付上精神健康和性命的代價。
我提出兩幅圖片,第一幅是一個勝利者腳踏著一群倒地的失敗者,第二幅則是賽跑勝利者衝線的一刻,第二、第三、第四名選手在背後。
我支持「有競爭才有進步」,但是究竟我們在鼓次那一種競爭呢?我們的社會價值是否鼓吹要壓倒打低對手來爭取機會,要不斷擊倒他人保持自己那勝利者姿態呢?
這是一種病態的競爭,因為孩子的眼中有踐踏他人向上爬,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勝利者可以自傲自滿。這個世界沒有第二名第三名,只要不是勝利者就會和其他失敗者同等級,好像沒有翻身之日。
學生的壓力就是和這種價值觀互相呼應:勝利者會繼續自我鞭策去保持勝利,甚至形成自私自利以求上位的心態,或者不惜負上身心健康的代價也要奮力不斷的擊倒對手群,以免自己成為失敗者。而那些亞軍季軍的人材,又會因自己不能得到冠軍而沮喪崩潰,甚至自殺。
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另一種競爭,好比運動場上的競賽,要爭取勝利和佳績,但毋需打倒對手,讓人家有亞軍季軍的位置。這種競爭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生會明白第二第三也是成功,而非失敗者,而第一名的那一位也會明白到自己會在不同的運動場上遇到更強的對手。
這是一種比較健康的競爭,不但讓所有學生都有起跌成敗的機會,而且更令學生明白「體育精神」,勝利的關鍵在於向著目標前進,而不是擊倒對手;若自己得到冠軍,也會為亞軍季軍高興,也會為落後的參賽者打氣。這可能造就出一群既上進又願意協助其他同學的學生,品格操守都健康的未來領袖。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