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014
人人是記者
當天文台發出2014年第一個黑色暴雨警告的時候,我正在駕車回家的途中。港島區的情況還可以,視野還不算太差。
回到家中,從社交網絡中看到新界與九龍落雹,又一城成了「水舞間」,才知道事態真的很嚴重。以為電視會有更多片段,可是新聞台的即時新聞只作蜻蜓點水式報道,連一段影片也沒有。
差不多一個小時之後才有影片曝光,可是那些都是已經在網絡中看過的,沒有更多或更新的影片。
每逢有甚麼突發事件,要得到最新最快的資訊,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不但比傳統媒體快,甚至比新聞網站更快。因為事故發生的現場附近一定有人舉起手機,拍下影像或影片,上傳到社交網站,然後以秒速傳播開去,瞬間帶來巨大的影響。
傳播機構無論花多少資源去請記者或狗仔隊,也無法和群眾鬥快。
當人人都是記者的時候,媒體可能只需要很少記者,卻需要有敏銳觸覺、有良好判斷力的編輯。傳統媒體公司認為網絡或移動廣告的市場太小,無法支付運作成本,所以都不太熱衷發展數碼媒體。
其實在數碼時代,媒體的成本結構可以很不一樣,而且視廣告為唯一收入來源,也是太狹窄的想法。
轉載自晴報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