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2/2016
適當投入資源 預算案授人以魚
我極之相信自由市場及法治。雖然它不會永遠保證做到「對」及「最好」的效果,又難免出現大規模失業及衰退等意外收穫,但重要的是當這系統出錯後,好的使用者及社會都會改正,從錯誤中學習、進步而變得更文明。若屢錯而不改,那麼一個不肯客觀面對教訓及正面接受失敗,又不肯改正的文化就會形成,城市從此由盛轉衰,步上被世界遺忘之末路。
政府加大資源發展科技創新,可以帶動就業,更能擴大稅收來源。
上星期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正好表現上述的概念。近年來很多人都談「深層次矛盾」,但筆者過去幾年都指出,解決深層次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個港人,都作深層次反思,找到共識齊心上正路。
讓發展轉化為社會資源
回顧預算案,財爺今次可說是「中了六合彩」—2015-16年已是連續第6年低估盈餘,每年錯誤幅度佔總開支的30%。結果過去6個年頭的總盈餘(包括派糖、注資各個基金及實際財政盈餘)高達約7,000億;6年前,財政儲備只有5,000億。若不是派糖和各項注資,其實在6年間把儲備增加了一倍有多,可達12,000億!
連續6年錯估盈餘當然是壞事,所以我給過去5年的預算案「零蛋」分數,但今年我卻極高興地,以事論事,給予預算案至少80分。因為司長已明白何處出錯,更做了個極之華麗的轉身。似乎現在港人都明白發展香港之道是迎好而上,把握機遇,讓「發展」轉化為社會資源,用以支援弱勢社群急劇增加的需要。
筆者認為過去6年,政府犯上三個公共理財哲學的謬誤,但今年都已改正:
第一,過去6年,當全民就業,上班人數及薪金都是過往40年增加最快的時候,財爺卻偏偏認為要派糖數千億元來「提振經濟」,實為「不應使,卻使」。相反,當我們估計未來一年經濟表現會強差人意,隨時出現兩至三季衰退時,傳媒卻估計今年會減少派糖,這本來令我十分擔心。因為衰退時才應派糖,對於不幸失業的基層市民而言,更可謂及時雨,這亦是所謂的「逆周期財政措施」。可幸的是,司長深明市民所需,今年派糖達390億,比去年還多。
推動三創 擴稅收來源
第二個錯誤是混淆了「開支」及「投資」。在沒需要時派糖,可換來一時快樂;但面對人口急促老化,政府花錢建醫院,反而為市民未來60年每年買到安心。另外政府投資造商地、推動三創(科技、藝術及社會創新),會為未來60年增大稅基,每年有收入。一時快樂與60年的安心及長久的稅源,兩者分野就是「開支」和「投資」的分別。
其實諸如增建醫院等社會基建,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必須由政府提供,尤其是過去15年本港一間大型醫院都沒有建成,隨著長者人口由目前的100萬倍增至廿年後的220萬,我們要追建的社會硬件就更多、更貴、更趕急!
由一年前的趕客行動,到初一晚的暴亂,已經嚴重打擊我們的旅遊、零售、酒店及飲食業。香港的PMI指數已經連續11個月低於50,反映各行各業不斷收縮。新春內地訪港旅客人數亦錄得雙位數的跌幅,相信未來跌勢也會加劇。撇除約100萬政府、公共機構等「金飯碗」,其餘280萬人,即是超過7成打工仔都會感受到經濟衰退帶來的就業威脅。這絕非紙上談兵,而是實際對飯碗的憂慮!
正如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大師Schumpeter所說,資本主義帶來建設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我們的經濟正處於轉變及復原期,而政府及財爺應主動地為社會增值,又減少急劇老化的陣痛,好讓這場「經濟流感」快些痊癒。「應使則使」是公共財政的第一要點,但財爺本應是個財務總監(CFO),但他多年來做了收銀員,只懂得量入為出。
CFO會明白社會在5年、10年、20年後有甚麼新需求。通常每一代人都對社會及自己有不同的期望,包括年輕人要有上流力,長者想有適切的照顧,尊嚴地安享晚年。既然如此,財爺今天就應該問:我們要賺多少錢、要如何賺這些錢以滿足需求?而並非「今日有幾多就使幾多」。
一個稱職的財政司司長應是個進取有為(Proactive)的CFO,被市民奉為「財神」,能客觀看清楚香港有多少機會,今日就為未來的漁獲織好漁網,而非「等魚到」,或因漁網不夠大,而白白放棄漁獲。
可幸的是,今次的預算案提出很多措施來「織漁網」,例如支援三創,設立科技券、注資科創基金及增加大學科研支援。同時,為經濟引擎之一的旅遊業提供燃料,推廣香港。令筆者特別高興的,是政府增撥資源,與競爭對手爭奪MICE(會展及獎勵旅遊)的旅客,資助數千人的大型展覽及會議。參加這些大型會展,如世界性研討會的,都是高質素、花費多的旅客。他們除了留港時間長,晚上亦會出外消遣,更會帶來更多商機,甚至在香港開設辦公室。政府提供小量津貼,就能釣來大魚。這對比過去我們不為所動,而對手如新加坡則提供巨額津貼搶去大型會展,反映我們的公共財政哲學已大幅進步,變得積極主動。
第三個錯誤是盲目遵守教條:去年司長在預算案中明文寫進公共開支不應超過GDP 20%的「緊箍咒」。但翻查預算案的中期預測,今年公共開支便佔GDP的21.2%,而之後四年的平均也達21.1%。筆者十分高興政府沒有盲目遵守既欠學術基礎,更漠視社會經濟需要的教條。事實上,香港公共理財的唯一教條,就是要配合有彈性的經濟而沒有教條!筆者盼望日後的財爺,也能按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時制宜作出投資和社會支援。
有人擔心大型基建會變成「大白象」,建成卻沒有人用。但觀乎黃金5年,香港賺錢創富能力極強,甚至逆歐洲經濟衰退、美國QE、日圓貶值等勢頭,獨善「港身」,做到全民就業,人人加薪,更錄得有史而來最多的盈餘。這充分反映香港正經歷一個由中國經濟崛起帶動的結構性增長。
正因國內經濟增長是結構性的,未來廿年我們都不應擔心香港會缺乏商機,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著力發展經濟,做大香港軟硬件,又可消除容量不足及中港矛盾。
這就是全觀(Holistic)分析的重要。社會經濟議題並非割裂,而是環環相扣。例如經濟發展不止為了發財,而是當經濟蓬勃,社會才有資源支援老弱傷殘,解決很多的社會問題,包括數以萬計的劏房戶、未來220萬長者的醫療及安老照顧、青年的上流力等。經濟蓬勃發展的美果,由基層、中層、創業的年輕人到時裝設計師等等,全民都會受惠!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