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4/2017
全城醒覺 才能追上機遇
一個地方的歷史與前途,往往取決於當地市民的危機感及政治理智︰坦白、勇於面對錯誤、以實證為本而作出積極改變的地方,絕對可以強力反彈,反危為機,重寫市民命運。相反,無視客觀理據、迷戀信條及口號,管治質素只會每況愈下︰多數利民的社會支援、振興經濟的投資機遇,政客總會找到藉口扼殺;就算發展形勢大好,在充滿負能量的政治環境下,每每意氣用事的政客也能轉機為危。
英國曼城曾經和香港一樣迷失,但她接納大城市規劃,重新成為經濟發展動力。(iStock)
今天筆者用一個「雙城記」來說一個「反危為機」和一個「轉機為危」的故事,讓大家引以為鑑。當全球仍在國際金融危機陰影掙扎時,兩個港人頗熟悉的城市—香港及曼城(Manchester),正開始改寫其人民的命運。
港得天獨厚卻沒有把握機遇
先從一個得天獨厚、天才橫溢,但卻沒有努力把握令全球羡慕的發展機會,更染上意識形態偏好,疏理民生問題,以致矛盾處處的香港講起。面對人口急促老化,服務和創新能力勢將衰退,加上物價高昂以及鄰近對手強力競爭,香港由盛轉衰之勢正在形成。難怪正當失業率剛創近年新低之際,深受尊重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總編Lionel Barber在上周五專程來港訪問後,以“Uncertainty looms as the territory's dynamism is fading"(動力正消失,前路將茫茫)為題,撰寫一篇「一盤冷水照頭淋」的評論,指港人沒有把握機會,並特別提到“Land reclamation which once paved the way for bold projects such as Chek Lap Kok airport, is stalling”(填海造地,這個為以前許多勇敢、偉大計劃鋪路的基礎建設已停滯不前)。
其實同一天的《金融時報》還引述了一則可能全無港人理會的事件︰4月10日,首班滿載出口貨品的火車由英國開出,橫跨歐亞一帶一路地區,直到中國義烏。猶記得梁特首在施政報告闡釋香港應怎樣善用足以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一帶一路」這天大契機,換來傳媒及一些政客恥笑;如今,連地球的另一邊廂,到歐洲大陸還需經過一個海峽的英國,都明白機遇巨大,以行動回應。當日肆意貶低國策的膚淺本港政客,情何以堪?
前幾天,梁特首馬不停蹄率領8名司局長及一眾高官,走訪粵港澳大灣區的6個城市,試問香港又有多少人關注、研究及把握?輿論又是否如常地將機遇妖魔化,將迎接機遇變成盲抗未來?一如高鐵的一地兩檢︰本來令港人最方便的要求,也可以被嚴重政治化。近日,國內有關官員亦回應跨境執法爭議時解釋,將口岸前移至西九,內地口岸部門其實要付出更高成本,為香港提供更大方便,而不是為港人強加新責任。好的機遇未有務實利民地落實,卻將之放上書架鋪塵,這幾年港人已習以為常。事實上,在今天香港的政策討論,「有為或改革」與「大罪」、「小做或hea」與「醒目或和諧」已被市民加上等號。
可惜,機會從不等人,也不會等香港。1995年《財富雜誌》(Fortune Magazine)The Death of Hong Kong「香港之死」一期的兩句話,甚有前瞻性︰「It's time to stop pretending…In fact, the naked truth about Hong Kong's future can be summed up in two words︰It's over.」當樓價已遠超1997高峰;公屋輪候隊伍亦倍於當時,市民、商戶因租金貴叫苦連天,甚至搬到別城;當醫院床位爆滿、等候專科診治要以年計算;當區域總部數目已連年下跌……偏偏,社會沒有為最明顯、最需要的解決方法—大舉造地及投資興建各項社會硬件而大聲疾呼,反而因各種陰謀論萌芽茁發而棄置或鋪塵。按此勢頭,病情只會繼續轉壞直至It's over。今天回首,《財富雜誌》對香港錯判,只是時間問題。
曼城擺脫衰退贏得巨大發展
時代更替,往往由肯努力及勇於嘗試者帶領。另一邊廂的曼城是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地,也是當時全球最大交易市場。在此之前,她只是一個小鎮。但在工業革命開始50年內,人口卻已遠超倫敦。可惜,像今天的香港一樣,她忘記努力和創新,讓第二及第三次工業革命擦身而過,成為過去70-80年只有衰退,在歷史上留下烙印的一個曾經偉大城市。
然而,巨變在過去10年紮根及增強,尤其是The Greater Manchester Combined Authority(GMCA,大曼城局)在2011年成立,大大增強城內10個區域重新發展的合作及效率。2010至15年,曼城專業及科創就業人數增加了55%,是全英之冠。
大曼城面積1,277平方公里,只比香港(1,100)大一點。其近3百萬人口是香港的4成;但由各地而來的大學生人數近11萬(香港為9萬多),加上一所已擁有25位諾貝爾獎的大學及科研配套,強力的軟硬件成為建設新經濟的生力軍。隨著新機遇和環境改善,愈來愈多大學生選擇留在區內工作,非正式統計指留校率達75%。
2016年旅遊雜誌《Lonely Planet》選曼城為全球10大必遊城市之一。而市區人口在過去10年也增長了20%,連在倫敦以外全英最高的住宅也在這裏落成,並在當年贏得全球最佳高廈獎。有估計指未來多年就業增長將達每年1.2%,高於英國整體增幅5成,亦是倫敦以外主要地區中最高。而另一統計則指,曼城是倫敦以外最多富翁的城市。
令筆者奇怪的是,曼城不是甚麼「姓資」(資本主義)的黨派,而是100%工黨選區,但保守黨卻對事不對人,對曼城的成就愛護有加,褒獎曼城為國家模版,加以重任作為北方「火車頭」(Northern Powerhouse),帶領經濟發展。前財相歐思邦年前訪華,更將曼城作為一個主要項目,得到中資支持將曼城機場大力拓展成英國第一個機場城,連習主席2015年訪英時也有走訪當地。曼城機場航線數目高於200,比香港機場的190還要多,亦是倫敦以外全英最繁忙機場。乘客人數亦預計在未來10多年翻一番至近4,000萬。有趣的是,這機場的擴建,跟香港三跑討論完全不同,沒被政治化,沒人提過大白象,或甚麽後花園。
放下有色眼鏡力求實事求是
今年,曼城市民可以第一次選出在中央下放權力下產生的新市長,他/她的權力將大於倫敦市長。從錯誤作學習,作了深層次反思及改變,摒棄政治枷鎖,不問「姓資」、「姓社」,決策皆以利經濟利民為先,由內向的討論變成擁抱全球機會的視野及思維。在資本主義製造出最大動力的工業革命源頭,同時為資本主義最大對手祖師馬克思撰寫巨著“Communist Manifesto”(共產黨宣言)之處,今天空泛、空講理想的堅持、信條(dogma)及爭拗通通已絕跡。在脫歐公投,曼城作了一個完全不像舊工業城市、保護主義、本土主義當道的決定,近三份之二選民支持留歐。在曼城,你很容易見到未來,因為你到處都見到以成事為前提、力求上進之心。
20年前,香港是中國經濟的龍頭,只因港人全心力求改善生活和社會。現時如日中天的深圳及全國最富有的廣東省,沒有香港帶領,不可能有今天成就;今天,縱使我們有足夠條件做「一帶一路」領頭羊,及大灣區龍頭,萬眾一心、萬事皆能的氣魄卻已無影無蹤。我們再不客觀看事、看人,有色眼鏡將許多壞事看好、好事看壞,民生議題都被捲入政治漩渦,令社會經濟發展寸步難行。雙城對比,一個最有資格成為全球最政治化的城市已選擇放棄信條、口號,全力落實以民為本的改革,不單單是從衰退魔爪中逃出生天,現在還開始大放異彩。同一時期,一個以努力為基礎、做實事為本、從沒有被政治信條感染的城市卻選擇以陰謀論、猜疑度日,導致百事不行、百路不通。歷史長河之諷刺,莫過於此。
面對困局,港人唯一出路是除掉有色鏡片,明分黑白,更要主動為問題大力發聲。因為這樣,共識才容易形成,施政才有機會有效。雙城故事,除了給我們一些客觀理據了解成敗得失之餘,也提醒我們香港正值盛衰關鍵,眼前此一子之錯,輸掉的不只是香港的發展機遇,還有多代人的無限前途。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