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2009
在香港蝸居
《蝸居》火了,在內地引起很多共鳴,直指大都市生活的痛處。特別是對於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拼的70、80後們來說,《蝸居》簡直就是他們現實生活的報告文學。
電視劇以上海為背景,繁華都市下,一群小人物用不同的方式打拼,剛畢業的大學生、30歲出頭的小夫婦,甚至還有在弄堂裏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他們殊途同歸,但終極目標都是:房子。
中國人對房子的依賴特別強烈,一方面不能忍受“寄人籬下”的感覺,隨時擔心會被房東“掃地出門”;另一方面,也不甘心每月交出幾千塊租金,到頭來卻一無所得,幫他人做了“嫁衣”。所以,即便是當“房奴”,也是幸福的。可最近,內地一知名地產商爆出一句:“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狠狠的打擊了一群有著“房奴”夢的年輕人,也引來大批聲討。
香港地少人多,更是寸土寸金。將近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卻有近700萬人口;相比之下,上海全市的面積為香港6倍,而總人口數為1800萬。住山頂豪宅、淺水灣別墅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香港人也在為“蝸居”而奮鬥。
香港比較常見的屋苑社區,30多層的高度,擁擠得密密麻麻。
住在香港,要克服的首要障礙就是小:房間小、窗戶小、廁所小、甚至連家具的尺寸也跟著縮小。對於在內地住慣了的人來說,還真要適應一下。
見過更誇張的,是籠屋。今年夏天,我去銅鑼灣逛街,看到時代廣場上搭起了三層籠屋,展示給市民看。狹促而擁擠的空間裏,冰冷的鐵架床位,更有“居民”在打架爭廁所,小朋友在大庭廣眾下用痰罐尿尿……底層民眾的生活空間被活生生的複製到香港最熱鬧喧嘩的街道,強烈的反差讓人了解到,香港不光是豪宅的天堂。
本地村民臨水而建的簡易房屋,香港不光是豪宅的天堂。
為了讓自己住的舒服些,我也沒少折騰:來香港2年,搬了3次家。如今租住的公寓2房2 廳,面積卻不到40平方米,房間小到只容下一張床、一個衣櫃。香港人對空間真是精打細算,沒有一點多餘。去過幾個香港朋友的屋企,為了節省空間,幾乎都選擇了上下鋪的床:上、下兩張床,或者下邊書桌、儲物櫃,上邊床鋪。而且他們收納整理的能力令人佩服。
我認為自己的收入不算低,但每月租金要卻要佔到收入的3分之1。假如用此租金來供樓,不要說豪宅,就連路邊房產中介貼出的荀盤廣告,一套80年代50平米左右的二手樓盤,動輒就要300萬港幣,也令人望塵莫及。
香港的年輕一代,結婚前也大多選擇和家長同住,每月補貼家用即可,可以省下一大筆開銷。很少聽說有年輕人自己出來租房子,或者是買房子的。何況香港樓市價格屢被刷新,10月份,座落於西半山干德道39號的“天匯”,更是以每平方英尺7.13萬港元破了世界紀錄。(1平方英尺=0.093平方米)
相比之下,我慶幸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雖然租金略高些,但弗吉尼亞•伍爾芙說,女人要有一間自己的屋。我深以為然,寧可為此省吃儉用。在港島,有一間房,一張柔軟舒適,且不用爬上爬下的床,想來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假如有一天我離開香港,我會懷念這裏所有的繁華與便利,同時慶幸自己可以有一個更寬敞的房間。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