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2014
語言遲緩中文優 憑父母正向引導
自小患語言遲緩的13歲男生,接受圖卡治療過程中,意外地找到創作的樂趣,喜歡創作四格漫畫,小學時還為校內話劇組當編劇寫劇本。多年來的訓練,他說話的詞彙比一般人更豐富,中文科成績達90分。他的成長故事告訴天下父母,小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
當年確診語言遲緩,Eileen努力尋求協助,兒子有今天的創作力父母實在功不可沒。
聽今年就讀中二的康康(化名)說話,是一件令人舒暢的事。他說話溫文、詞彙豐富,談創作話劇,他會形容有份參與便「獲益良多」;說起兒時在協康會接受治療,他會說「充滿歡喜的遊樂場」;談起中文科分數經常達甲等,他則說自己在「堆滿書的地方成長」。對於文字,他不單喜歡爬格子,更能立體地從不同角度去想,「想起偵探情節,腦中便想到哪人從哪方走過來,這邊又如何反應等等。」
不懂表達抓傷同學
如此喜歡文字劇本的創作,絕對想不到他原來曾有語言遲緩,兩歲多才開口說話。「就讀幼稚園時,他因為想拿同學的玩具而抓傷對方,我覺得他不像如此野蠻,直覺驅使我帶他去檢查。」媽媽Eileen說。結果令溫文爾雅的媽媽與「靠把口搵食」的爸爸都驚訝,兒子原來天生語言遲緩,難用說話表達自己。於是她放下生意,帶他接受學前語言治療。
訓練之初,治療師把日常生活用語及基本的情緒狀態以一系列圖卡方式教授,讓康康以卡代替說話,幫助表達情感。這些圖卡叫「程序卡」,以情境方式一步步向別人表達行為的意思。康康看得入迷,不知不覺愛上這些像四格漫畫的程序卡,回家竟拿起筆繪畫自己的四格漫畫,表達如做英雄、打怪獸的事,自得其樂。
感受到語言多面體
小學四年級時,康康加入了學校話劇團,接觸沙士比亞作品,對編劇開始感興趣,「所想的盡是電影鏡頭和角度。」說話稍慢的他,自覺講對白做表情不如人,於是他留意如何當導演,對鏡頭情節也很注意。至小五時他為學校編寫了《校園偵察隊》,當中有對白、場境、燈光,有板有眼。直至今天,從沒人知道他在人生起跑時有語言障礙,一路跑來中文科成績十分理想。康康知道好的表達不單靠文字,聆聽和理解同樣需要,這種「語言能力」更具感染力。
康康愛以鉛筆繪畫漫畫,當中他的創作力和善於表達的文字能力。
放下面子多溝通
康康語言詞彙雖然豐富,但他自知仍有限制,「太興奮時說話會亂。」不但語言方面,他天生還有嚴重食物敏感,吃牛奶、蛋類、麵粉等食物會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是以他從來不與同學分享食物。身負兩個先天障礙,康康仍感到生活充滿生氣,源於父母的積極態度。
孩子有先天障礙,Eileen在講座中勸勉家長要正面和積極面對。
Eileen當年放棄從商,每天帶兒子往治療,甚少下廚的她開始注意食物成分,一天三餐炮製營養膳食。每到一處都仔細地告訴兒子「這是馬路」、「這是交通燈」,以建立語言認知系統。終於等到兒子開竅,樂意與人溝通。對於兒子的障礙,Eileen說:「要大聲地說出來。」入讀中學前她率先告訴校長兒子食物敏感嚴重,校長便特意安排飯堂一個安全的角落,讓兒子既安全又能與同學一起吃午飯。
轉載自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