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2018
無懼十米高湧浪 海堤防氣候變化
團結香港基金於8月初發表報告倡議強化東大嶼(EELM)填海2200公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上周(10月10日)發表施政報告指出,將施行「明日大嶼」填海1700公頃,比政府之前2030+提出1000公頃為多。很多人都關心有關人工島涉及技術性的計算,本文嘗試稍作出解釋。
(圖為團結香港基金倡議之ELLM方案模擬圖)
十米湧浪滾來變兩米
在南中國大海裏,可產生巨浪湧進香港水域。香港勝在有天然屏障,位於香港水域以外的擔桿列島可發揮阻擋作用,令波浪勢頭構成阻力。據協助基金會研究EELM的奧雅納院士兼董事劉偉棠稱,奧雅納利用風暴潮模型,模擬一個具體的情景就清楚看到,南中國海產生的十米湧浪來到香港中部水域,因為擔桿群島充當屏障,浪的高度降至約兩米,大幅消減了大浪的威力。
這次山竹颱風襲港,有錄像攝得海怡半島有大浪拍向十米之高。劉偉棠說,這個浪頂不等於浪的高度。由於這裏靠岸海堤是垂直設計,海浪直衝而來,唧到牆邊向上撞激而起;他說,如果設計是斜坡式海堤,便可抵消海浪的力度,不會在岸激起十米高的浪。
這次山竹襲港,填海而成的香港赤臘角機場並沒有受嚴重水浸之害,比日本關西機場一期因颶風飛燕吹襲水浸而關閉,不可同日之言。從關西機場第二期因第一期建造有誤而汲取經驗作改良填海工程,故沒因飛燕來襲而水浸,可以說明優化工程確可抵抗水浸災害。
展望未來,東大嶼人工島設計會應只會比赤臘角機場現有標準為高,可因應氣候變化在建造海堤時再為加高,結合建造工程及排水系統設計,完全可以抵禦氣候變化帶來水位上升的問題。據聯合國有關氣候變化研究,至本世紀末,海水水位最高上升約一米(註)。在顧問的初步研究中,根據過去香港相關地區波浪的資料(包括颱風湧浪時),再基於國際對地球暖化的相關研究和指引,認為在這個地方填海造人工島是非常合適。
建高海堤,不構成財政負擔
劉偉棠說,因應氣候變化而加高填海,重點主要是加高防波堤,尤其是受大浪影響的南部海堤,但那實際佔開支比例只是一個很小的百分比,應不會構成香港額外太大財務負擔。不少人擔心氣候變化,令人工島建造成本劇增。事實上,就算把以上這些因素計算在內,填海仍較徵收農地更化算,填海每方呎花費1360元,收地連農作物則花逾1500元。這是因為,本身由於人工島的選址適中,海水本身不深,而且中部水域有以上談到的天然屏障,填海工程本身就已經省卻了不少費用。
團結香港基金會報告旨在為大規模土地供應研究出合適選址,認為東大嶼具地利優勢,主要配合未來交通發展,可以靠近中環建造第三商業核心區,也可打通屯門運輸系統至港島,紓緩現有擠塞。
當前本港市民疑慮甚多,港府實有必要加快進行詳盡的環評報告以及可行性研究。政府施政報告已表明以大嶼山東涌新市鎮擴展區作為首個試點推行智慧、環保及對環境氣候具抗禦力的城市概念。我們相信政府已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挑戰,重塑大嶼山發展正在面臨重要的考驗。我們期待,東大嶼將來發展成一個宜居、安全的社區,令70萬至110萬人得以安居樂業。
註: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of the UN , IPCC)每6年發表一次《全球氣候評估報告》。2013年9月發表《第五次氣候評估報告》(AR5)推算,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最嚴重將上升至約一米。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