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7/2020
交通基建不足,如何迎接新發展區?
政府上周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一期範圍內張貼收回土地公告,標誌著計劃進入新階段。新界西北未來可供應大量房屋,市民當然樂見,不過就未必預料到日後出入市區都要飽受塞車之苦。事關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數字,連接新界西北與港九的屯門公路平均隔日就會發生一宗交通意外,而每宗意外大約會導致交通受阻半小時,最長一次更達至4個半小時。未來搬入新發展區的居民會否成為「開荒牛」?
現有基建已超負荷
目前連接新界西北與港九市區的主要幹道只有屯門公路與經大欖隧道的三號幹線,要滿足屯門與元朗區共110萬居民的需求,已經相當有難度。就算市民選擇乘搭西鐵出入市區,然而西鐵亦經常爆滿,市民特意乘搭回頭車到屯門總站再折返出市區的情況屢見不鮮。未來區內多個發展計劃陸續推展,包括洪水橋、元朗南、錦田南、西鐵沿線的私人發展項目等等,更多人口將會遷入新界西北,政府估計2031年該區的人口會增至150萬。面對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有必要及早籌劃交通配套。
因應長遠的交通需求,政府有計劃增加鐵路和公路兩方面的運輸基建。以公路方面為例,現時興建中的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預計年內可以開通,配合正在研究階段的屯門西繞道,可以分散物流貨運的車流,屯門公路便能騰出空間予出入市區的車流。另一方面,政府亦打算興建11號幹線,透過接駁北大嶼山及元朗,作為屯門公路及三號幹線的分流。這項工程在2018年得到立法會撥款以進行可行性研究,由於工程性質複雜,暫時未有預計落成時間。
回報率未夠全面 難爭社會支持
鑒於工程通常造價不菲,社會當然關注項目可否回本。不過政府在計算項目的經濟內部回報率時,主要考慮的是使用者可節省的時間,但其他潛在效益,包括更多房屋供應、帶動更多經濟活動或者賣地收入,都未有反映在回報率中,或許導致相關持份者未充分理解基建工程的重要性。
以上述11號幹線為例,其實早在90年代,政府已經提議興建其前身(10號幹線),整項工程原定可望於2011年完成。然而在2002年,當立法會審議北段詳細設計的撥款時,有議員擔心項目未必能回本,於是否決了議案。直到2017年,當政府檢討全港長遠的交通需求之後,發現11號幹線仍有其必要性,才重新推展項目。
及早規劃 創造發展容量
興建大型運輸基建的過程往往用上二十多年,若政府沿用以往的需求主導方式,在現有設施飽和時才開始推展新基建工程,交通配套就會一直追不上實際需求。政府在發展規劃上必須要實行基建先行的方針,主動提供運輸基建去配合未來持續發展的需要,新發展區才能吸引經濟活動並成為就業中心,而入住的居民亦可避免成為「開荒牛」。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