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2021
推動資歷互通,助香港青年抓緊大灣區機遇
自2017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於2019年公布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肯定了大灣區在國家發展新格局中的角色。大灣區擁有諸多的優勢,坐擁逾7000萬人口,更已成為國家數一數二的經濟核心重地;多間國內科技公司及國際龍頭企業設立總部或分支,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到當地大展拳腳,本港亦有不少大型企業已進駐大灣區各城市。然而,本港的青年卻不為所動;大量調查顯示,大部分的青年都對到大灣區就業抱持負面的態度。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在政治體制、經濟環境、法律體系、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難免存有差異,包括不同的貨幣和關稅區等,這些多元的地區特性一方面構成區域的競爭優勢,卻也成為了三地人才流通的桎梏。要打破這些限制,其中一個方法是由政府就人才政策、配置、流動等方面拓寬互聯互通的路徑,支持大灣區的高速創新及發展,更能讓本港青年從此受益。香港政府就於2021年1月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當然有助於推動香港人才踏出第一步到大灣區發展,開展職業生涯;然而,此計劃只是一次性的誘因。要令兩地人才互通系統化、恆常化、具可持續性,兩地之間需要建立一個學歷、資歷及工作經驗的互認機制。
深圳市教育局日前發布了2021年的工作要點,明確表示粵港澳三地的教育及資歷體制需全面接軌,方能創造更多學習、就業,和進修機會,培育下一代人才。當中提出了於大灣區制定「四互」合作機制的重點工作:分別為「教授互聘」、「課程互修」、「學分互認」,和「文憑互授」,吸引一眾精英學生、院校,和學者到大灣區發展,打造大灣區成為國家一流的教育重地。文件列出了不少具體措施,如支持建設20個社區學院和20個行業培訓學院、建立學分累計認證轉換制度、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職教培訓中心,及開放港澳籍人士可參加教師資格認定和招聘等。
香港的資歷架構至今已沿用超過15年。當中受認可的課程會按資歷級別制度劃分為七級,再將學術資歷和工作技能或經驗掛勾,並涵蓋學術、職業專才及持續進修及培訓等不同範疇。事實上,這個框架已經日趨成熟,廣州的資歷架構正是參考香港而建立的。這個背景為兩地的資歷互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政府不應固步自封,而應與大灣區各市政府協商制定一個資歷互認機制,如讓市民所持有的學歷、尤其是專業資歷在內地或澳門受認可,甚至可轉化為當地同等的專業資歷。如此則香港的從業員可以無需重新經過冗長的認證過程,就可以到大灣區發展,為香港人移居大灣區工作大開方便之門。同時,這亦可提升香港專業資歷在區域内的認受性,方便當地企業參考香港的學歷或專業資歷作為職位的要求,從而聘請更多港人到大灣區就業。
在全球興起工業化4.0和知識型經濟體崛起的大環境下,香港工作人口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維持競爭力,而資歷架構的推廣及自我增值顯得尤為重要。積極發展大灣區資歷互認,一方面能放年輕人才未來就業、創業的空間更寬,另一方面更能促進灣區人民在經濟、商業、文化等層面上的合作,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長遠發展。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