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2/2011
港府政策制定 仍由技術官僚主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星期三發表了財政預算案,批評之聲此起彼落。打開那本一一到一二年的預算案建議書,不難發現殖民地時代那種由技術官僚主導的財政制定方式。財政預算案完全反映了曾蔭權班子那種被動、抱殘守缺的思維。香港政府需要遵守審慎理財的原則,量入為出,可以理解。不過回歸多年來,特區高官在制定財政預算時,都只會以嚴控政府開支為主。今年,除了寬減差餉和電費津貼等「一次性」的小恩小惠外,預算案中的各項措施都缺乏新意,沒有好好利用龐大的財政盈餘為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鋪路。
其實,要寫一份「合格」的財政預算不單要管理好政府帳目、做到收支平衡,還要懂得利用預算案,實踐政府長遠的政策目標。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大膽、創新的財政策略就十分值得特區政府高層借鑒。星洲政府在一九九四年的財政年度,開始向大部分貨品及服務徵收「消費稅」(Goods and Services Tax, GST)。引入消費稅是獅城稅基重組的其中一步,星洲政府希望將其稅項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直接稅轉到間接稅。由於多了消費稅的收入,獅城可以大大減低其企業利得稅,吸引更多外國的科研企業到當地投資,提高經濟檔次,發展高增值的創新科技產業。可見,星洲政府在計劃其財政預算時,都有周全且長遠的政策目標。
另外,為紓緩因消費稅帶來的財政負擔,新加坡政府向高齡及低收入人士派發「收入補助金」(Workfare Income Supplement,WIS),而且,措施也成功鼓勵就業。獅城這個目標清晰的計劃與香港那個非驢非馬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形成強烈對比。「交津」規定必須以住戶為經濟審查的基礎,這限制實與「鼓勵個人外出就業」的政策原意不符。而且「不論路程長短、使用交通工具的種類及實際交通費」,一律發放600元。申請人亦無需證明使用交通工具上班,也就是說,連走路上班的合資格人士也可申請。那麽,這個計劃如何「鼓勵就業」、也何來是個「交通津貼」。 因此,勞工及福利局提出所謂的「交津」,實為一個純補助低收入家庭的津貼。這再次凸現出香港特區政府在制訂公共政策時常有目標不清的問題。
與星政府的宏圖大計相比,香港的財政預算案顯得短視,往往只是「為派糖而派糖」,今年的「派糖」方法亦不能符合大衆的期望。「財爺」一如既往完全忽略了所謂「三無」(即沒交稅、沒領取綜援等福利津貼,以及沒公屋或購買物業)的低收入人士。廣大的中產階層受惠甚少,政府亦沒提及會否考慮重推「居者有其屋計劃」,沒有認真回應中產最關心的住屋問題。注資6000元到強積金戶口的建議又大受批評,引起未能受惠的公務員、教師及其他沒有強積金戶口的在職人士的憤怒。特區政府未能做到以公正持平、顧及所需的原則與社會各界層分享經濟成果。由技術官僚主導的特區財政預算案,連「派錢」也派得與社會脫節,既贏不到市民的掌聲,亦得不到各政黨的支持。
香港的財政預算的制定方式因循守舊,仍然由技術官僚主導。特區政府的高層缺乏有政治識見、具宏觀經濟管理經驗的人才。因此,香港回歸多年都未能開創一個新的管治格局,施政處處碰壁。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