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13
萬元現金街上散落 道德底線遭考驗
在人類的歷史上,社會問題從來就不曾消失過,但是如今這類問題仿佛特別多。歷史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意識與傳統道德底線的衝突往往分外尖銳。小說《羅生門》中「考慮是要偷竊維生或是充滿道德地餓死?」折射的是就是這個階段社會的常態。在今天的上海,人們要維持基本的生存條件難度不大,不過在收入不均、貪污腐化等嚴重問題的影響下,人們違背傳統道德觀念的俗學陋行也屢見不鮮。
二月初,上海就上演了一場現代版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名從安徽到上海打工的青年隨身攜帶17600人民幣現金,駕駛電動車前往銀行打算匯款,途中不慎摔倒,鈔票撒落一地。本來東西掉了,拾起來就是了,可是這時候路口交通燈恰好由紅轉綠,諸多車輛同時啟動,加大了撿拾的難度,大風把百元大鈔捲上天空,飄散在二十多米的路段上。說時遲,那時快,不少途人投入撿拾鈔票的行列,最終鈔票被席捲一空,事主僅拾回3700元,其中只有700元由路人幫他撿回。
雖然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今天的上海,確實言過其實,過於誇張,但是一筆萬餘元的人民幣款項,對於不同階層人士而言,意義卻可迥然不同。事主在上海一家快遞公司任職快遞員,月薪2000元左右,晚上兼職殺豬;其父親在青浦一家家具廠幫忙打掃清潔,月薪僅1200元,遭此無妄之災,一年辛勤積蓄化為烏有,對其家庭的打擊可謂沉重,確實值得同情。進一步講,這樣「哄搶」的行為,不論發生在任何社會個體身上都是可悲的,社會與個體之間「互利共生」的互惠關係被徹底打破。
從上海新涇派出所以及部分警員的信息透露看,參與「撿拾」鈔票者或許並非個個心存歹念,乘機混水摸魚。從監察鏡頭的拍攝到的畫面上看,部份撿拾到鈔票的人士其實是不知道誰是事主,該把撿到的錢還給誰。經過警方的尋找和呼籲,已找回失落錢款接近8000元。警方已收到許多市民希望能捐款幫助事主的來電,還有親自上門到派出所捐款,讓事主可高興回家過年。最後事主不僅沒有損失,反而「盈餘」近5000元,事主也已承諾將餘款作慈善用途,捐給更有需要的人,反映當下社會並非完全「道德崩潰」,濟困扶危,共襄善舉仍大有人在。更重要的是引導更多人堅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道德觀念底線。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現代版引發更深層次的問題的考慮,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迅速發展,隨著貧富差別擴大,社會同時洐生俗學陋行。有陋行者將傳統道德觀念棄如敝屣,將其行為諉過於社會現實的種種不公平,只是在尋找藉口而已。現代人堅持傳統道德觀念底線,不代表自命清高或故作玄虛,更不是「有便宜也不會佔」的「傻子」;相反,這應該是除了經濟指標外,理想中的社會發展方向和基礎。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