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2022
金錢世界的馬太效應
為甚麼任何社會都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不管美國,還是中國;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一例外!
有錢人除了有錢,最重要是賺錢機會多的是;窮人即使碰上賺錢機會,也沒有錢。
馬太效應,聖經裏有一則寓言。話說國王遠行前,給3個僕人每人一百銀子,叫他們去做生意,等他回來時再見。
國王回來後,第一個僕人說主人給的一百銀子,我賺了一千銀子,於是,國王獎勵他一萬銀子;第二個僕人說主人給的一百銀子,我賺了五百銀子,於是,國王獎勵他五千銀子。
第三個僕人説主人給的一百銀子,怕它丟失,埋在家中地下,現在給回主人,國王不但不獎勵,還命令將那一百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就是這幾句「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讓我們見識到甚麼叫做「富貴逼人來」和「愈窮愈見鬼」了。
(iStock)
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者Robert K. Merton以這個寓言,用以形容一些社會現象,例如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研究人員,聲名昭卓的科學家得到更多的名望;即使他們成就相若,但在同一項目上,掌聲和名譽都是給予那個已出名的科學家。
由此,他得出「馬太效應」結論: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或進步,就會積累優勢,就會吸引更多機會,從而取得更大成功或進步。
之後,經濟學界亦以此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其實,從八卦新聞經常看到甚麼人紅到發紫和愈霉愈黑,就是馬太效應的結果。
我們在辦公室或在生活上何嘗不是都遇到這情況,強者不一定真的最強,弱者也未必是最弱,但結果卻肯定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在金錢世界中尤甚,因為金錢的累積性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有一個真實例子,兩個大學同學A和B,讀同一科,畢業後也是教書,起薪點一樣。兩人的支出亦差不多,家用、租金、交通、飲食、交稅等亦差不多,大家都所餘無幾。A教書認真盡責,有幽默感,亦受學生歡迎,但B唯唯諾諾,對校長唯命是從,工作5年便升做主任,兼做管理,人工差不多翻倍。
他們的生活也因為加了人工而改善,但A每年只加一個加薪點,他維持生活後,亦只有很少盈餘;B人工翻倍,追求生活質素提高,家用、租金、交通、飲食、交稅等亦多了,卻肯定不用翻倍,於是他盈餘開始變豐。
又過了5年,A得了幾年最佳教學獎,教出來的學生考入大學比率高,甚受學生喜愛。B因為工作賣力,再升做副校長,此時,他的人工比A差不多高出一倍。A的人工只比10年前開始時多10個薪級點,而B已經多了22薪級點。
B可以負擔的房屋呎數已經過千,而B仍住在600呎地方;B換了幾次車,已經開Benz 5系,A仍是10年前的Corolla。
又5年,A已經是會考班資深老師,差不多到了薪級點最頂了;B則去了辦學團體另一學校任職校長,工資已經比A高出一倍。更重要是B的累積更多,尤其是教師公積金。每個教師都供5%,政府在教師頭5年也供5%;之後踏入6-10年,教師仍供5%,政府則供10%;踏入11-15年,教師仍供5%,政府則供15%;踏入16年或以後,教師仍供5%,政府則供20%。
簡單的說每人每年人工多了政府20%,看似一樣,但銀碼不同,A人工一直比B少,直至最後是一倍,那麼得到政府的20%卻有很大差異,何況還有每年不少於5%的回報。
35年後大家都退休了,A的退休金是500萬,而B是1300萬。亦因為一直有了累積,B在投資時可動用資金多了,投資的機會亦多了,能夠承擔的風險和損失相對上亦都少了。
即使兩個條件相若的人,起點一樣,工作一樣,A雖不能說是貧者,但和B比較,卻也看出差異很大。累積是最重要原因,金錢可以累積,資源可以累積,人脈可以累積,累積愈多,時間愈長,結果就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我並不同意,以為宗教應該追求平等,但問題不在於我同意否,這是事實,又十分現實。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