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2012
我們正處身樓市新常態之中(2)
最近李嘉誠先生表態認為建屋成本直線上升,幾年後單建築費已超過每呎三千元,並強調政府要「計清條數」,因香港的稅收很大部分也來自地產。
特首梁振英就有關言論很快作出了回應,強調必須遵守政綱中的「復建居屋」承諾,並指公屋需要政府長期補貼,對庫房來說是赤字,但政府出售居屋會帶來收入。
以上的唇槍舌劍不單止是概念上的比拼,也是香港改變的寫照。香港70年代以公屋、居屋及租務管制平衡房屋問題,也同時將社會上的財富分配,香港過去可以長期不依賴福利主義,就是樓價長期增值令有資產者得到富裕,這正是97年前的港英政府時代採取的高地價政策的好處。
但這政策雖令有資產者財富增加,卻需要用不少有形及無形之手去「護航」。公屋及限制業主收樓加租權利的租務管制,正好令暫無能力置業的人士得到安居樂業。居屋為未有資格申請公屋的夾心階層提供置業機會,多年來居屋令大約三十二萬個無產家庭成為業主,這不單是資助置業的範疇,從政治的角度來說,32萬個居屋業主令香港有物業家庭成為主流,令資產上升時香港人大多數可受惠,只要保持足夠的公屋份額及上車機會,香港不滿的社群就不會多,只是,以上機制在近年有了重大變遷,令市場變化已不可同日而語。
02年及04年,政府宣佈停建居屋、取消租管及退出市場並大幅減少置業資助,即是說政府在市道最差的時候將以上的有形及無形之手取消,這本來是有其道理的,問題出在後來勾地政策的出現,將買出土地的發球權讓給了發展商,發展商不勾地等於供應減少,供應減少反令囤積土地的發展商受惠!不用成本落注投資反而可賺大錢,世上還有比當香港發展商更一本萬利的生意嗎!?
於是,本來在97金融風暴已消失了高地價政策復活,更進化成為「超高地價政策」,樓價之後不斷向上,但夾心階層因為欠缺置業資助下不單上車無門,更要面對取消租管後的不斷加租,整體資助單位由97年的五萬多,大減到現在只有每年萬五公屋!這班需要資助的人士大家可能忘了,但他們正鐵一般的存在著並累積得愈來愈多。
筆者相信白表人士早已超越了四萬以上,公屋輪候冊已到19萬左右,買不到樓的人已愈來愈多,並累積成怨氣,成為不可補救的問題,說不可彌補並不為過,看以上李嘉誠先生的建築成本理論大家可以知道,未來新建的供應因價格太高並不可令過去錯過上車的及無力置業的人士上到車,他們置業的希望其實是愈來愈渺茫,難度也愈來愈高了!
香港不自知地進入了深層次的矛盾之中,我認為這是香港令人意外地轉換特首的主因,力主復建居屋的梁振英算是將錯誤的年代結束,但是,過去錯過上車及被資助機會的白表人士已累積日多難以疏導,香港的凶險局面不易度過啊!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