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1
W型復甦
美國WTI原油價格衝上了每桶82美元,上次見到這個價位是2014年的事情。歐洲天然氣價格,從去年低位暴漲了八成。中國則因為缺煤,有超過20各省市出現突發性限電。能源問題舉世矚目,對經濟、民生、市場都是巨大的不確定性。
在過去一年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價格出現了連環飆升。這三種能源背後的供求關係各有各的邏輯,價格上漲幅度也不同,不過其核心特質是能源,彼此之間有替補性,因此價格上關聯度頗高。
歐洲的天然氣危機率先發生。天然氣價格暴漲、庫存見底已經令歐洲各國電價普遍翻倍。歐洲在減少碳排放上面一馬領先,煤炭企業需要承擔高昂的碳交易成本,德國又關閉了所有的核電站,各國寄希望於清潔能源,尤其是風力發電。然而風力發電受到風力周期的影響大,部分電力因為時間錯位而淪為「垃圾電」。原本「削峰填谷」的煤電和核電卻已經被自廢武功了。
在中國,煤產能也受到碳中和的政策影響而大幅減少,但是生產復甦卻來得迅猛,用電量大增。今年以來煤價暴漲,但是電費卻因受到監管而無法上調,發電廠發電即虧本,於是大量出現了停機檢修現象。「煤電價格倒掛」現象導致很多省市實施不同程度的限電措施,個別地區甚至出現工廠一個星期僅可以開工一天。中國政府最近提高了電價浮動上限,效果如何有待觀察。美國德克薩斯州爆出大面積停電,那個的背後則和美國三大電網互不聯網有關。
(CNS)
各地紛紛出現能源短缺,所製造出的初始壓力訊號不同。歐洲各國電價普遍上升五成以上,物資供應開始短缺。中國的生產性經濟活動受壓,PMI跌倒榮枯線下方。美國則汽油價格大幅上揚,就業形勢惡化。
這只是初期反應。能源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現象,它對經濟的乘數效應會逐漸展現出來。受到影響最大的,一定是價格,不僅是電價,而且是電價上升所帶來成本壓力和物價壓力。部分政府將政策與核心通貨膨脹掛勾,因此能源因素不包含在內,但是電價和汽油價格一動,勢必帶來輪番漲價,最終可能影響到貨幣政策的進程。電力短缺同時開始影響生產,並製造出新的產業鏈斷裂,加上國際船運依然不暢,全世界的工業生產再遇逆流。
IMF警告,全球經濟的增長今年可能弱過預期。我們是否會經歷經濟的二次衰退,甚至滯脹?筆者暫時看不到。2020年疫情衰退製造出一個巨大的底部,無論如何經濟都會從此復甦的。儘管德爾塔病毒催生出二輪疫情,但是多數政府沒有再次實施過激的社交距離限制,發達國家的消費活動已經明顯改善,跨境人員交往也會逐步開放。
但是各主要經濟體,分別面臨一些罕見的經濟難題。美國一方面就業復甦放緩,另一方面卻在低端就業市場出現嚴重的勞工短缺,同時因為流動性過剩房價、租金暴漲。中國政府提高了煤電的上浮空間,但是煤價升幅大很多,煤電倒掛並未得到根本解決,限電限產有可能常態化。歐洲的天然氣短缺更是無解,經濟面臨全方位的價格壓力。基於此,美歐的貨幣政策轉身估計會來得更快、更猛,而中國降準、降息的機會在下降。
這些都增加了經濟復甦的難度,未來幾季度各國GDP增長預計普遍不如預期,但是不至於令經濟重回衰退。更可能的是,V型復甦的半腰上,出現另一個小v,構成W型復甦。
但是,人類使用廉價能源的時代,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