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4 08:00:00
Pirry Leung「從搖籃到搖籃」的創業之旅
Pirry Leung 大學的時候讀的是化學與環境工程,後來也在這一領域工作。他去年夏季參加由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舉辦的Green Building Hackathon活動,他的團隊Wood Lab贏得了大會優異獎。其後Pirry決定辭職創業,他給自己六個月的時間,希望將想法變爲現實。
我們最近訪問了Pirry,了解他這段心路歷程,以下就是訪問紀要。
初次創業失敗
Pirry 兩年前第一次創業。當時他著眼的議題是塑料回收。他發現,美國每天丟棄的塑料製品總量非常大,而且人們都是將其當作垃圾來丟棄,可以用非常便宜的價錢買得到。這些塑料廢品一旦運到中國,經過加工處理之後,可以磨成膠粒,進而用來生產各類塑料製品。中間的利潤其實頗爲豐厚。但Pirry到美國參觀完一批塑料回收廠之後發現,要進入這一行業需要起碼幾百萬美金,只有那些有一定資金實力的公司才能負擔得起,所以後來這一創業項目就擱淺了。不過那段經歷讓Pirry理解到創業中間必然經歷的各種艱辛。
變廢爲寶的藝術
香港目前每天有300噸建築廢料運往堆田區,其中大部分是廢木。建築公司還需要向環保署支付廢物處理費,方會被批准將建築廢料運往堆田區。但問題是固體廢物尤其是建築廢料往往難以自然降解,需要經過數千年的時間才會被微生物消化。
Pirry和他的團隊最初是希望回收地盤上的廢棄物料,主要是廢棄的木板,將其升級再造,轉化爲一些有用的產品,例如木糠貓砂。但是後來到地盤考察完之後,Pirry發現地盤上的廢木往往帶有釘子,要處理這些金屬物品過程會比較複製,所以暫時擱置了最初的想法。
後來他們在做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貓砂是一個頗爲龐大的市場,而且進入這一市場的門檻不算太高,於是將精力轉而投向貓砂生產。
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每天有60-70噸豆腐渣產生,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直接運到堆田區當作廢物來處理。但是同樣的豆腐渣在內地卻是寶物,因爲豆腐渣可以用作堆肥或者是飼料,農民非常喜歡,甚至願意付錢來購買,每噸可以賣到兩千元。所以其實被我們當作是垃圾的豆腐渣只是放錯了位置的寶貝。
Wood Lab 現時和位於上水的一個廚餘處理中心合作,該中心提供機器,Wood Lab 提供智力支援,將收集回來的豆腐渣通過壓縮和脫水處理轉化爲貓砂。這樣生產出來的貓砂不會含有化學雜質,因此即使長期接觸也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意外進食亦無害。從而做到一舉兩得,在減少廚餘的同時也可以變廢爲寶。
近年升級再造的理念逐漸從設計領域推廣到其他領域,其中美國建築師William McDonough 推出來的「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可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個概念說的是,任何一件產品,在最初設計它的時候,就應當考慮到該產品不再具有使用價值之日該如何恰當地處理的問題。這一理念最初是受到自然界生物鏈的啓發,因爲自然界當中是不存在所謂「廢物」的概念,所有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其位於食物鏈當中的作用。William McDonough 希望將類似的概念推廣到產品設計的領域,並且寫了專門一本書對此加以推廣。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觀看他在TED大會的演講錄像理解更多。
自己傢俬自己做
Pirry也了解「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所以他在思考如何才能做得到源頭減廢。Pirry 和他的搭檔Max最近開始琢磨模組化傢俬(modular furniture)的想法。所謂模組化傢俬,就是你假如需要一張牀、一張椅子、一個書櫃等,你不需購買已經設計好的整套傢俬,相反,你購買能夠組合成這些傢俬的零件,這些零件可以類似Lego積木那樣經由不同的組合變出不同功能和外觀的傢俬。
爲甚麼需要將傢俬做成模組化?
原因很簡單,因爲香港家庭居住面積非常小,在狹小的空間裏要放置多種傢俬是一大挑戰。再者,假如需要搬家,大件傢俬的搬運費用往往身爲高昂,很多人選擇乾脆直接丟棄。
但假如傢俬可以做得到模組化,就可以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一來你買傢俬的時候不需要買整件,只需要買一個個小的零件,然後回家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去組裝。假如某一天需要搬家,只需將每一塊銜接上去的木頭卸下來即可。而無需擔心傢俬過大難以搬運以及搬運過程可能產生的磨損等問題。
簡而言之,模組化傢俬就有如Lego積木,每一個小塊看似平凡無奇,但拼凑在一起之後就可以產生無限的可能。
這一概念尚處於測試階段,感興趣的話不妨留意 Wood Lab 的臉書頁面跟蹤他們的最新動態。
摘錄自Good Lab 好單位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