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2009
星星、月亮、太陽
年輕時曾看過徐速所寫的小說《星星、月亮、太陽》,內容描述抗日戰爭時期三位不同個性的女性,在憂患重重的年代,遇上乖舛的際遇,經曆三種不同的戀愛方式,更融合了真、善、美的精神,書中男主角徐堅白的三個愛人:阿蘭是星星,閃閃生輝;秋明是月亮,柔和可親;亞南是太陽,光芒萬丈。
本文自然不是要談徐速這本書,筆者只是從書名聯想到三種不同的文化模式:太陽文化、月亮文化和星星文化。
太陽文化顯然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希臘神話裡的太陽神阿波羅,是主神宙斯和黑暗女神勒托(Leto)的兒子,其典型形象是右手拿著七弦的里拉琴(lyre),左手拿著象徵太陽的金球。他聰明俊秀、光明磊落,代表男性之美,是光明之神,又是真理之神,同時掌管音樂、醫藥、藝術和預言。
中國也有太陽文化,其發源地是位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的湯谷,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只是東夷人的崇日傳統,並沒有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在中國神話裡,對太陽有毀有譽,既肯定太陽的作用,也指出太陽可以貽禍蒼生。
像“後羿神話”,講及堯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讓莊稼枯乾,人人熱得喘不過氣,而怪禽猛獸都紛紛跑出來殘害人間,最後天帝派擅於射箭的後羿降下人間,把天上的九個太陽射下,只留下一個。
西方不同中國,對太陽從沒仇視,太陽神阿波羅是重視和諧和秩序,講求規則和程序,體現了今日西方文化的精神。中國則是除了太陽外,還提升了月亮的文化意義。
中國人以太陽的陽剛與月亮的陰柔,造就了易學的陰陽學說,滲透於五千年中國文化的長河。
月亮與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傳說到詩歌典籍,月亮的別稱極多,以月喻人的如嫦娥、嬋娟;體物的如蟾蜍、玉兔;狀形的如蟾宮、桂宮;示質的如冰輪、玉弓等。月亮哲學博大精深,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既是時間的,又是空間的。
月亮更可賦予情感的寄托,具有生命的涵義,月升月落,月圓月缺,對月抒懷,聽月悲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成為文學審美的意蘊。
但除了太陽和月亮,天上的點點繁星也不可忽視。天際裡的星星只是小東西,但它們總使我想起香港,小小的香港僅是蕞爾之地,卻有星星的文化意涵。
燦爛的星光總是那樣無憂無慮,這裡一群,那裡一堆。它不像月亮,月亮雖然迷人,但在沉默中似是帶有一絲哀傷,而星星卻體現著香港人的樂觀而堅強的性格,在近數十年的風雨飄搖中仍屹立不倒。星星散發的亮光,沒有太陽的威猛,也沒有月亮的柔和,但那眨著眼睛似的閃耀,象征了生生不息的動力。
想起了香港號稱動感之都,最有動感的星,應是流星吧,好美好美的流星,其芳蓉只是那一瞬間,也恰如香港文化的許多過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雖然不能長駐,卻是天空裡不可或缺的點綴品。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