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2016
患上情緒病 為何不及早求助?
學生們有情緒困擾,不及早求助,輕生的悲劇發生後,總有人問:「為何沒有人察覺?」父母們就自責說:「為何他不和我們傾談,讓我們幫他們嘛!」
學生們有情緒病,看了一兩次醫生,吃了三數星期情緒藥又放棄。接受兩三節心理治療又會說:「他們很廢,浪費時間。」
各界都說學生生活充滿壓力,學校出盡混身解數邀請重量級人物來做壓力講座工作坊,結果若不是出席率強差人意,有壓力有需要的往往說太忙不能出席,就是出席者都是那些希望偷師的一群,終極目標就是可以拿到一份講義來做功課或者自己下次演講相關課題之用。
旁觀的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不是預防勝於治療嗎?為何壓力大的一群不肯學習一些紓緩的方法?不病向淺中醫嗎,為何不及早求助,及早治療,以免病情加重,演變成為悲劇呢?
有研究指出,學生不及早求助的原因有三大方面:第一、他們不知道去哪裡求助。這在現代來說是難得以相信的,很多中小學都設有駐校社工,也有輔導老師,四周都有社區熱線的海報和熱線電話號碼。這個「不知道」真的有點難以置信!
那麼,第二個原因又可否解釋到呢?這個原因是以為問題很輕微,很尋常。這倒是很常見的原因。很多學生都投訴壓力大,但他們聽到的就是「你有壓力,我有壓力,誰沒有壓力?」睡眠不足?四周的人又會訴說自己如何只可睡四五個小時,到趕完功課考試才來個渴睡三十六小時吧!
在這種薰陶之下,壓力、失眠、睡眠不足、疲倦、緊張、焦慮、情緒低落⋯都好像是成功的必然代價。這種看法,往往令人以為若非如此便注定失敗,或者覺得這就是成功人士的生活模式,今天不鍛鍊,將來更難成功。有這種看法,就不但不視之為徵狀而去治療,更加會加強訓練令自己保持這種爆炸力。
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種標籤效應,是污名(stigma)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傳統上大眾對精神病情緒病的抗拒排斥,令患者也抗拒被冠上情緒病精神病的標籤,覺得這是恥辱。這些負面影響擴散到令人感到求助也是一件恥辱的事,是失敗者的行為。有情緒徵狀不但不告訴親朋好友,更加要刻意隱藏,以免令家人擔心,令朋友疏遠,這種害怕社會標籤歧視的恐懼,也更令他們難以啟齒,更隱蔽,更抗拒任何形式的輔導和治療。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