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2018
為2018反思作結
颱風山竹九月襲港,來勢洶洶,慶幸沒釀成人命傷亡,狂風之下,據報共有40000多宗塌樹,食環署每日動員8000人,四天內共清理了約1700車、重約4000公噸的颱風棄置物。
山竹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事前事後,坊間反應,看熱鬧的多,認真關心的,有幾人?
事隔三個多月,我嘗試往山道遊走,沿途仍看見不少連根拔起的大樹窿、「半天吊」的樹枝樹幹、被「肢解」躺臥路旁靜待撤離的枯乾樹頭。
因為喜歡木頭,看著倒下來的大樹,一棵又一棵,特別揪心。
抱怨政府部門辦事不力?也不盡言,漁護署早前特別拍下短片《枯枝去哪兒》,清楚交待部份樹木枯枝的處理方法,算是塵歸塵土歸土,善用又環保。
災難過後由政府收拾,合情合理,但官辦始終講程序有限制,可以做的,不會太快也不會太多。反而近年民間自發組織動員能力之高,意念創新靈活,引起的回嚮,每每令人驚喜。
就以風災過後遍地斷木為例,不同的臉書群組即時倡議齊齊動手木材回收:
1. 草途木研社 - 木匠與學生交流的地方,讓大家回到學習原點。山竹襲港前一年已用香港樹杯作器物記錄香港樹木的特性及美態。
(網絡圖片)
2. 香港木庫 - 一群熱心藝術家及設計師成立中的非政府民企,以設計及商業思維,討論並探求可行可持續方法回收、 處理及應用香港因天然或人工砍伐之本土樹木資源,並開拓推動本地木類產品。
3. 地氣Earthing - 一班於園境業界努力打滾的同業,以專業的角度加上「堅。貼地」的語言,同大家分享園境建築專業工作及資訊,提供渠道令大眾了解園境專業。
(網絡圖片)
4. 流動架生車 - 集升級回收導賞團和工作坊的工藝共享平台, 強調將現代創意與舊年代美學和手藝的結合。希望屯元天街坊與銀齡師傅合力共建社區 cargo bike,遊走城鄉,並將升級回收和工藝傳承帶入日常。
這些網絡群組究竟幹了甚麼實事,有閑情有興趣,可自行登入細閱。你可能會說,網絡群組談的都是小眾關注的課題,從倡議到實際行動,無論籌組速度如何驚人,影響力始終有限。
縱使影響力有限,有些事情,總是需要有心人咬緊牙關幹下去,尤其關於社區議題、公眾教育,民辦較之於官辦,更能深耕細作,坎入心田。路,可能漫長,只要有承接,自有希望。
說了半天,我的反思在於,面對災害困難:
- 我們可以少點矯情,多點用心嗎?
- 我們可以少點善忘,做點實務嗎?
- 我們可以由自身做起,常懷感恩心嗎?
城市人面對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是三分鐘熱度,說了當作做了;又仿如電視劇一般,以為廣告之後,世界又回復原來的秩序,這是自欺欺人人云亦云。真正改變,沒有魔法,只求真心人。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