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2020
人造肉商機爆發 環球飲食新趨勢
香港人鍾意飲飲食食,經常有人戲言「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其實是諷刺很多食材已經失去了原來應有的味道。不過人造肉的出現卻顛覆了我們對食物的想法,不是雞也有雞味,不是魚也有魚味。隨著食物科技發展,從植物如大豆、黎麥等抽取出蛋白質再處理,能製造幾可亂真的肉類,稱為Plant-based Meat。
人造肉要取替真肉,最大賣點是後面的環保概念,有預測人造肉市場到2024年將達120億美元。人造肉已經成為初創界的新領域,也是投資界的新寵,iMoney訪問了首個專攻人造肉創投基金Lever VC的營運合夥人Nick Cooney,該基金投資者包括香港及亞洲的家族辦公室。Nick Cooney是人造肉專家,由他剖析現時全球人造肉行業前景及投資機會。
美國人造肉龍頭之一Impossible Foods早已獲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茨等投資,今年3月進行F輪融資時,估計其市值達40億美元。產品在美國供應1,700間食肆及2,000間商店。該公司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Nick Halla接受本刊專訪,公司如何以香港為起點,力拓亞洲尤其中國市場,並採用跟美國不同的策略。
多年來積極推動素食的本地社企Green Monday,也投入人造肉的生產。其創辦人楊大偉找來加拿大研發團隊,研製人造豬肉,並推出首個本地人造豬肉品牌「OmniPork」。而香港人熟悉的水餃品牌「灣仔碼頭」近月亦採用人造豬肉生產素肉餃子,讓食素的也能吃上「豬肉」餃子。
假若他日人造肉完全替代真肉,到時吃素也能吃「肉」,素葷再無分界,「雞有雞味」已不重要。
1分鐘認識人造肉
•隨著大眾的環保意識日漸提升,工廠式飼養禽畜(Factory Farming)帶來的污染備受關注。人造肉望能取替真肉,從而減低畜牧業的污染。
•人造肉是透過食物科技在實驗室複製真肉,其主要成份為蛋白質,因此有人用較技術用語稱呼這類新產品為替代蛋白質(Alternative Protein)。
•人造肉有三大類,分別是植物類(Plant-based),以黃豆、藜麥等蛋白製成的肉;透過細胞培殖(Cultivated Meat),提取動物細胞培殖製成的肉,此類人造肉未必適合素食者;以發酵技術(Fermentation)製成乳製品。
•人造肉技術愈見成熟,不論外觀、口感、味道及營養更接近真肉。
•現時人造肉種類以牛肉及豬肉為主,亦有魚肉及雞肉。
•人造肉的出現,素食可能成飲食主流。
由漢堡包到點心 Impossible Foods力拓亞洲市場
枱面上一碟熱辣辣的肉醬意粉,香氣撲鼻。記者吃了一口,細味著非常Juicy的肉醬,當你知道肉醬是人造碎牛肉,不禁眼前一亮。因為不論香氣、味道和口感,跟真肉醬無分別,可能要十分「嘴叼」的食家才能分辨得出。香港現時有超過400間食肆,有提供來自美國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人造肉,菜式由漢堡包到點心都有。
Impossible Foods是現時人造牛肉巿場龍頭公司之一。這間創立於2011年的公司,由史丹福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Patrick Brown成立。這位分子生物學的專家花了5年時間研發的植物類人造肉,背後目的是希望改變全球食物系統。至2016年推出產品。
Impossible Foods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Nick Halla指中國是人造肉極具潛力的巿場。
Impossible Foods檔案
創辦人: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化學教授 Patrick Brown
創辦年份:2011
總部:美國加州
項目:生產植物類人造牛肉
目標:取替真牛肉,從而減低養飼肉牛農場帶來的污染
融資:8月剛進行G輪融資2億美元,由成立至今估計已籌資15億美元
投資者:南韓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星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等。
估計市值:3月F輪融資時為40億美元
幾乎每個推崇人造肉的人,都會告訴你一串驚人數字。就是現代人食肉,包括雞豬牛,以農場工廠(Factory Farming)模式大規模生產,以應付龐大的消費巿場,帶來的污染、對環境的破壞有多大。例如每磅牛肉要用上2,400加侖水,但一磅豆腐只是用244加侖水,兩者都是提供蛋白質。此外,美國有5,600萬畝土地用來飼養牲畜供肉食,相對只有400萬畝地是種食用植物,而美國的農場工廠每年用上5億噸有機肥料。
450間港餐廳採用
Impossible Foods的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的Nick Halla(下簡稱Halla)在香港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他屋企是美國中西部的奶農,當他遇到在史丹福大學遇上Impossible Foods創辦人Patrick Brown,才知道現代農場帶來的環境問題,坦言感到相當震撼,「沒想過自小生活的地方,會傷害到環境。」
研發人員製造出人造肉,雄心壯志要取替真肉,從而減少生產資源,降低對環境的傷害。從科技而言,人造肉的確具顛覆性,人類複製出難分真假的肉類;從巿場角度,人造肉賣的不僅是「肉」,還有是後面的價值觀,從食物入手對地球好一點,對象不限素食者,而是食葷的大眾。
賣「肉」同時賣環保概念有沒有巿場?或者從人造肉的銷量可見。去年在美國上巿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今年8月初公布季度業績,雖然公司因成本上漲、改包裝等出現虧損,但其銷售卻倍增,季內美國銷售額增長近兩倍至約9,000萬元(美元,下同),海外銷售增長約167%,達到960萬元。近六成為食肆客,其餘是零售。
沒有上巿的Impossible Foods未有提供銷售相關數字,但Halla向本刊表示,現時採用公司的人造肉產品,美國有1,700間食肆、2,000間商店,海外巿場香港有450間,新加坡則有大約300間。他又指,美國的生意本以食肆為主,但疫情關係,許多食肆停業,遂變陣把產品放超巿賣,零售生意因此激增。
港買家更關心成份
香港是Impossible Foods的首個海外巿場,是不是跟李嘉誠有關?李嘉誠基金旗下的維港投資於2014年投資Impossible Foods,當時他更手拿一個人造肉漢堡包,與Impossible Foods創辦人Patrick Brown合照了。Halla笑言跟李先生無關,「而是我們覺得亞洲巿場有需要改變,全球44%的肉類消耗在亞洲,而且肉類需求還在不斷增加,對環境、食物安全等都帶來很挑戰,因此想快點把產品帶過來。」
落腳「香港」更大的考慮,是要開拓中國巿場。中國是肉類消費大國,Halla表示:「開拓亞洲巿場是公司重點,而中國巿場將佔很大比重。」
香港巿場作為進入內地巿場的起點,策略是先由食肆入手,「我們由酒店、高級餐廳等入手,因為這裏有很多高質素的食客,我們由此去建立信譽。」他指香港飲食多元,令他有不少有趣的體驗,有食肆用他們的人造肉做中式肉包、做點心,甚至有火鍋店用人造肉來打邊爐。他指煮人造肉跟真肉並無分別。
Halla觀察到,「香港消費者比美國的更關心健康和營養,例如有沒有抗生素、荷爾蒙等,是不是有豐富蛋白質、鐵質、少脂肪、少卡路里等。」他又指,人造肉的好處,是由營養到成份,在生產時是可以調整。
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產品在香港未有零售,暫供應食肆為主。
現零售價比真肉貴
然而,人造肉的售價,現時為止,比真肉貴。在美國一磅人造碎牛肉售12元至16元,但真肉僅售大約9元。Halla認為現時人造肉佔整體肉類消費巿場份額小,「如果人造肉巿場不斷擴大,至某個份額,價錢有望下調,希望比現時價格可下降一半。」
李嘉誠與Impossible Foods的創辦人Patrick Brown(右)齊嚐人造肉漢堡包。(圖片來源:李嘉誠基金會)
Impossible Foods今個月剛完成G輪融資,款額2億元。由2011年成立至今,估計已籌資達15億元,今年3月時F輪融資,巿場估計其巿值達40億元。Halla不評論公司估值,但他指,公司為環境拓展人造肉,屬長線工作,因此他們也希望投資者也能長期支持,「例如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他一直是我們的長期投資者。」投資者還包括Viking Global、UBS、南韓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李嘉誠的維港投資等。
人造肉如何製成?
人造肉的形態多是免治肉碎,順理成章是做肉醬菜式,或搓壓成肉丸、肉餅等形狀。
現時人造肉主要是植物類人造肉,並多是肉碎(Ground meat)形態。人造肉因新技術造就而成,這種新技術,能夠將植物如大豆、小麥甚至藜麥等中的蛋白質抽取出來,將之處理後,接近真肉的質感,亦是人造肉的基本成份。要將人造肉在顏色、味道、營養等接近真肉,會加入不同的「材料」,例如椰子油代替動物脂肪、肉色會加入可由植物根部提取、含鐵質的Leghemoglobin分子、加入礦物質使之有營養等。
Source: 《iMONEY智富雜誌》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