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2015
中國股市,全球股市中的「另類」?
北京時間12月17日零晨,美聯儲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0.25個百分點,新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將維持在0.25%至0.50%的區間。 美股十年以來的第一次加息,將引發全球投資市場的震動,那麼關於全球股市中的「另類」A股,在過去一年中的幾輪漲跌幅中,我們可以從中獲取甚麼諮詢呢?
2015年4月14日,上證指數一路飆升到4160點,從2014年7月10日的2036點算起,漲幅已經突破了100%。和全球股市相比,我們的股市似乎是一個另類,別人都在漲的時候我們跌,別人溫和不動的時候我們忽然間瘋狂上漲。早在2014年10月時我曾斷言,這一波股價上漲的原因只有一個,不是基本面,而是改革概念拉動股指。我的判斷在經過幾個月的檢驗之後完全得到證實。
我找了三個主要國家:美國、德國、日本,以及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A股(上證指數)來做比較。這個圖是從2007年8月1日上證指數6000點時,一直到2014年的7月10日。為甚麼到7月10日呢,因為從7月11日起開始了這一波的巨大漲幅。我們看到,在這段期間內,美股漲了35%,德國股票漲了29%,而中國上證指數下降了53%。比較而言,我們的股市在這個期間內表現最差。
2007年8月,全球股市都達到金融危機前的最高點,之後的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股市全線下挫,直到2009年危機過後才開始緩慢地回升。到了2014年7月,全球股市基本上都收復了失地,回到了危機前的水準。其中美國漲幅最高,標普500比金融危機以前上漲了34.65%。德國DAX指數上漲了28.92%,德國是傳統製造業大國,本身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就沒那麼大。日本比較不爭氣,再加上「3·11」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經濟恢復得很慢。直到2012年安倍開始量化寬鬆,才讓股市稍微上漲了一些,但是也沒有達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而中國則跌幅領先全球,和金融危機前相比下跌了53%。
下圖是從2014年7月11日到2015年5月5日的全球股指走勢。我們看到,這個期間內,全球股市漲幅基本在20%左右,日本股市因為基數低,漲幅稍微高一些,是30%。而中國股市領漲全球,漲了115%。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有一種感覺,中國的股市要麼表現最好,要麼表現最差,完全沒有可預測性。我請問各位,你緊不緊張?你敢投資嗎?這就是為甚麼不管你賺錢也好,賠錢也好,你打心底裏對中國股市是不敢信任的。
因此這裏我要談一個重要的話題,那就是中國的股市是「政策市」嗎?中國的股價到底有沒有反映基本面?專家學者和學校的老師都會告訴你:一個真正好的股市應該完全反映經濟的基本面。我們來測試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的。
美、德股市何以在危機之後一路走高?
我們都知道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中國政府當時採取了我一直批判的4萬億刺激政策。我一直呼籲政府不要投這4萬億,而是用這筆錢來振興中國的製造業。 如果當時政府採納我的建議,給民營製造企業連續免稅三年,那麼製造業一定會被拉動起來,利潤成倍上漲,股價就會隨之上去。同時,企業有了更多的錢搞研發、給員工發更高的薪水。薪水上去之後,消費就增加了。於是,老百姓財富增加了,消費也增加了,最終通過消費來拉動中國經濟。這就是我當初的建議,很可惜,政府並沒有採納。
而美國和德國政府就採取了與我的建議相似的政策。我以美國為例,2009年9月,美國政府推出《美國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工作機會》;2010年8月,奧巴馬推出《製造業促進法案》,降低部分進口商品的關稅以減少需要進口零部件進行生產的企業成本,全面拉動製造業,通過製造業的回暖拉動美國經濟的復甦;2012年2月—2013年3月,奧巴馬政府再次推出企業稅改革方案,重點對創造本國就業的美國本土製造商加大減稅幅度,鼓勵在美本土的投資,減少甚至終止對海外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
我們看到,正是這一系列的製造業振興政策,拉動了美國經濟強力回暖。我以實際數據說話。2013年美國製造業佔美國GDP的比重為13.9%,並且創造GDP的增量超過了14%以上,這是不得了的成就。2012年和2013年美國GDP增幅分別為2.8%和1.9%,其中製造業的貢獻分別為0.77%和0.84%,高於同期服務業對GDP的貢獻。除此之外,再給大家一組數據。2015年2月,美國就業市場達到了20年以來的最佳狀態,失業率已經降至大蕭條以來的最低谷,只有 5.5%。其結果是,美國的經濟全面向好,股指一路走高。
那麼我們觀察一下,美國的股市能不能反映經濟的基本面呢?完全吻合。換句話講,美國股市的走高完全反映了美國經濟的欣欣向榮。美國的製造業將來一定會蓬勃發展,所以美國未來的GDP還要漲,美國股市也要跟著漲,就像圖裏的那個箭頭。我建議各位朋友,如果你手頭有閒錢的話就換成美元,炒美股,將來還要漲。
那德國呢?2009年德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下降4.7%,這是聯邦德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股市隨之下跌。而德國採取的政策也是推動製造業發展,德國經濟從2010年開始回暖。2010年德國GDP增幅達3.6%,這是兩德統一後近20年來最快的年度增長。2015年再次快速上漲,德國已經領先歐洲實現復甦。2015年3月德國失業人口降至293.2萬,失業率降低至6.8%,這是德國1990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失業率。德國經濟部稱,預計2015年德國經濟將增長1.5%,2016年將增長1.6%。
德國經濟向好的結果迅速在股市反映出來,請看下圖。2015年以來,德國DAX股指累計漲逾21%,領先於歐元區的15%的漲幅,也領先於除中國外的全世界。結論就是,德國的股市走向也反映了經濟的基本面,而且德國的製造業還會蓬勃發展,德國經濟還會繼續向好,股市還會走高。所以我也建議各位朋友,可以把你手中的閒錢一部分換成歐元投資德國股市。
到這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美國股市也好,德國股市也好,都完全反映了各自國家的經濟基本面。這是為甚麼?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歐美的股市都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美國1000家大企業的所有權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在股市總市值中佔比超過70%,企業的最大股東一般不是創始人及其家族,而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持股有甚麼好處呢?那就是機構投資者是理性投資者。具體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機構干預公司治理,保護股東利益。對於公司治理,機構會向公司提交提案,如限制經理人薪水、提名董事等。私下協商也是常用的方式,美股最大的五家養老基金(TIAA-CREF、 CalPERS、CalSTRS、SWIB、NYC),它們70%的股東提案都能在私下得到解決。
第二,曝光劣績公司。這個很重要,機構投資者作為一個群體是有共同利益的。他們成立了一個機構投資者協會,協會把那些長期績效低劣的上市公司列入「黑名單」當中,通過曝光的方式向這些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層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改善自己的經營。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養老基金CalPERS每年出版一本「業績不佳公司目錄」,1993年機構投資者委員會也出版了一本「低業績公司目錄」。機構投資者手握大把現金去投資,企業一旦上了這個名單基本就等於被判死刑了,所以這招非常厲害。
第三,集體訴訟。集體訴訟是指由一兩位原告任「首席原告」,代表眾多受害者提出訴訟來維護股東的權益。這種方式最開始來自於12、13世紀的英國,後來在1996年正式被納入了美國的《聯邦民事程式法》。正是因為有這三個法寶,機構投資者可以很好地監督上市公司行為,從而使股市呈現出理性的一面,可以很好地反映經濟基本面。經濟變好,企業預期回報就高,股價就隨之上漲,這是一個透明的過程。
中國股市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嗎?
既然根據我們的分析,美國、德國的股市都反映了基本面,那我們看看,中國的股市能不能夠反映基本面呢?請看下圖。中國的GDP這幾年都是向上走,而中國的股市非但不能夠反映中國的經濟,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還處於相反的狀態,也就是說呈現負相關關係。
進入2015年,中國經濟非常困難,大量製造企業沒有訂單,而股市卻一路瘋漲。中國的股市基本上是「政策市」,股市上漲基本是概念炒作的結果。我在這裏必須再次強調的是,中國的製造業危機從來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這將會帶來嚴重後果。我們必須學習美國和德國的經驗,只有製造業才能夠真正拉動經濟,因為只有製造業才能夠真正創造財富。
Source: 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極視傳播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