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8/2017
資助自資學士的後遺症
特首林鄭月娥競選時提出增加50億教育經常性開支,其中一項為資助中學文憑試學生修讀自資學士學位,特首一上任即兌現政綱承諾,為文憑試考獲「3322」入大學最低要求的本地學生,以及經副學士銜接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三萬元資助,不過資助只適用於15間自資院校開辦的學位課程,俢讀副學士、其他高級文憑課程及由八間資助大學及其附屬學院開辦的自資學士學位的學生均不能受惠。
特區派錢一般會大受歡迎,但選擇性派錢,未能受惠的學生數不在少,他們當然滿肚子怒氣,受影響的資助大學及其附屬學院亦心有不甘。教育局長楊潤雄解釋,八間資助大學本身已獲政府資助,如果同時資助這些院校的自資課程,會容易混淆各大學的定位問題。面對社會的反對聲音,局長表明教育局就各自資及資助院校的角色和定位進行檢討,完成檢討後,不排除資助所有院校的自資學士課程。
筆者認為新政策欠缺明確政策目標,不資助達標而選擇修讀副學士學位的學生,更是於理不合。資助大學及其附屬學院開辦的自資學士課程,財政獨立,社會各界亦能清楚區分資助及自資學位畢業生,局長強說提供資助會容易混淆定位,實難以自圓其說。
從資料顯示,中學文憑試考生由2013/14學年高峰時的8.23萬人,減至今年的6.16萬人,並會持續減少至2020/21年的4萬多人,而每年資助學士學位一直維持在1.5萬人,換言之,特區政府不需要提高收生學額,入學率亦會不斷上升。另一方面,自資學士學位不斷膨漲,早已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部分院校因收生不足陷入財困,是不爭事實。上年度,收生最少的三所自資院校一年級新生,只有12至25人,市場整合勢所難免。在學生人數不斷下跌的情況下,以資助鼓勵學生入讀自資院校,絕不足以令它們起死回生,充其量只能短時間內為它們吊鹽水,最終拖延市場自我調節,數年後受惠學生畢業,院校或相關課程還存在嗎?自資院校錯判形勢陷入絕境,特區政府要出手相助,扭曲市場嗎?
原本為了讓文憑試考生有持續進修的機會,特區政府推出副學士課程,成績優異的畢業生更能升讀資助學士學位三年級,現時每年學額高達五千,但俢讀自資學士的學生不能用同樣渠道進入八大。新政策將會影響二年後副學士畢業生的質及量,八大亦會面對收生困難的問題。有能力而沒有財政負擔的學生,大可以考慮放棄三萬元資助,報讀副學士,兩年後申請入讀八大的三年級,前景可能會更好;最壞打算是不能考進八大,但仍可以轉讀自資學士並接受三萬元資助。
筆者在此向特區政府進諫,為莘莘學子提供資助絕對係好事,但推行前一定要全盤考慮政策目標及成效,推出未成熟的政策,可能帶來不少後遺症。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