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2018
青少年患情緒病 絕非強說愁
- 收藏文章
宋詞有云「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但現在我們知道,如果年輕人有情緒障礙,隨時可做出自殘行為,部分青少年的自殺個案更是因情緒病而起。如果我們能及早發現問題,便可給予患者恰當的治療,避免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
多重原因構情緒障礙
青少年的情緒障礙都由多重原因引起,先天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如果近親有抑鬱症、焦慮症或其他精神問題,他們也有較大傾向有情緒病。另外,也要留意年輕人本身的性格,容易精神緊張、傾向完美主義或想法負面的,每遇上壓力時,便較為容易成病。
此外,如果青少年受長期疾病困擾,亦可對他們的成長構成壓力,出現情緒問題。後天因素方面,如年輕人曾遇過家庭問題,例如與父母分離或被虐等,以及遭受學業壓力、社交問題或被欺凌等,也可成為情緒病誘因。
想法消極易暴躁
旁人或會感到奇怪,即使置身於氣氛良好的環境,但有情緒障礙的青少年仍是情緒低落,無法開心起來。他們的想法亦很負面和消極, 並且變得缺乏目標及動力。而且由於腦功能受影響,記憶力和專注力亦會變差。生理方面,患者會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也容易出現便秘;他們的睡眠習慣變得紊亂,不能入睡或是很早醒來,而且經常感到疲憊,提不起勁 。
此外,患者會出現社交退縮,變得獨來獨往。脾氣趨向暴躁,嚴重時更會有自殘或自殺念頭。少年與成人患者的最大表現分別有兩個,首先,前者未必會經常哭泣,但性格和情緒表現反差可以很大,可能由活潑開朗變得沉寂及自我封閉。另外,我們亦可從他們的學業表現看出端倪,例如沒有動力、缺課、上課不投入及成績倒退,與平日有很大落差。
與青少年保持溝通
家長和學校都擔當了重要角色,可以察知青少年有否情緒問題,父母應從小與子女保持良好溝通,希望他們在情緒受困或遇上困難時,亦願意主動與父母分享。此外,家長要多留意子女的變化,例如孩子原本熱愛打球,但突然退出球隊、或與友人斷絕來往等,都可能是情緒病警號。家長也可與學校老師及社工接觸,了解他們在校的情況。青少年亦有機會於社交媒體上提及負面想法,甚至自殘念頭,家長與老師對此都不應忽視。
要處理情緒病帶來的生理及心理問題,須用上不同的治療方法。生理方面,由於壓力令腦部的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失衡,可透過抗抑鬱藥去調節,減退部分病徵 。醫生會處方較低劑量的藥物,並根據青少年的情況及副作用調節份量,將副作用減至最低。如果患者的睡眠受到影響,初期亦可能會處方安眠藥或鎮靜劑幫忙放鬆。家長宜提醒患者跟從醫生指引,才達至最佳效果。
心理方面,患者可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醫生亦會與家長合作,幫助他們過有規律的生活,定立合理目標,逐步建立信心。在治療過程中,父母也要給予子女適當支援。青少年在這段時間會較暴躁、成績倒退,學校也要多加諒解與包容,令青少年的康復過程更為平順。作為成年人,我們要耐心從青少年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別讓他們感到孤單。
精神科專科醫生
趙珮瑜
Source: 部份資料由客户提供(PP-CNS-HKG-0018)
【你點睇?】上海有女子赴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網民熱議。你是否支持安樂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