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2023
增逾兩萬確診74病歿 專家指風險可承受 通關初期配額盼每日3萬
【晴報專訊】中港最快周日(8日)實施首階段通關,但配額細節未定。商界期望,初期每日獲6,000個專用名額,整體配額望達3至5萬水平。有立法會議員預計,初期最少3萬名額,且參照健康驛站設專列予緊急需要者。
另本港昨單日多逾2萬人確診,74人離世。有專家指新冠已風土化,社區每日有20萬名患者,料通關不會帶來大風險。
新症連續6日破兩萬,急症室近日平均逾4,000人次求診。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預計,通關初期每日有3至5萬配額,冀當中5,000至6,000個預留予商界,建議不必抽籤,有序予工業貿易署登記公司申請過關,免業界失預算,「機票和火車票有時效性,不知何日抽中很難買票。」若執行順利,他冀農曆新年前整體配額可增至10萬個。對通關須持陰性核酸證明,他指本港檢測快捷,執行難度不高,但兩地檢測CT值仍待統一標準。
議員倡通關參照健康驛站
工聯會理事長兼立法會議員黃國期望,通關初期每日最少有3萬名額,且參照健康驛站模式,設人文關懷隊,予奔喪、回內地探病危家人等有緊急需要者優先過關;其他人則抽籤處理。
惟本港連續第6日破2萬確診,昨單日呈報20,230人染疫,當中367人屬輸入;多74人死亡,年介46至104歲,創4月初以來新高。但港大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指,本港疫情已風土化,按港大每日「感染時點」數據推算,連同已確診未轉陰性者,社區每日有15至20萬人感染,即使開關後內地更多人入境,本港有「緩衝能力」,「不是話完全無風險,肯定有少少,但可承受。」金亦倡來港者應打齊3針,往返中港旅客均要先驗核酸,且要統一採樣、CT值準則,以便追查病毒來源。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指,內地數據顯示BF.7、BA.5.2正流行,均為Omicron分支,未在全球佔主導地位,惟因內地大部分人口未曾感染,流行情況或有不同。他認為,內地某程度上正重演本港第5波高峰情況,倡增重症加護設施,及監察入境者病毒基因數據。
「撲熱息痛」供應穩 港府擬採購派市民
隨中港通關,跨境搶購藥物勢增。港府昨指,含「撲熱息痛」藥物在港整體供應穩定,公院庫存夠5至6個月所需,促市民勿囤積。政府正計劃加緊採購相當數量撲熱息痛藥物,並按實際情況和需要,將藥物預留予「有需要但無接受公營醫療服務」市民,包括低收入家庭及「因地區性藥物短缺」未能購藥者。對會否全港派發「抗疫藥包」,醫衞局回覆本報指沒補充。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指,去年初派防疫服務包時,大批市民取連花清瘟膠囊後未使用,為免浪費公帑,倡僅向有需要確診者派藥。
專家贊同只向確診者派藥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指,跨境藥物需求難單靠港府解決,現須確保本港私營系統藥物充裕,免引起恐慌,「公院指定診所及遙距醫療已預留予高危群組,私家醫生要有足夠藥予其他病人。」他認同只向確診者派藥,且要確保申報系統能應付每日數以萬計需求,否則難遏市民囤藥。
政府指含「撲熱息痛」藥物整體供應穩定,呼籲市民毋須囤積。
公院昨有5,233人留院,443人屬重症。急症科統籌委員會主席徐錫漢透露,急症室日均人次逾4,000人,4分1人要入院,部分人等12小時才上病房,伊院、聯合、屯院及威院較繁忙,料假期後多20%人求診,促輕症者轉赴私家治療。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指,將積極配合通關,增指定診所及遙距診症名額,並縮減非緊急服務應對。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