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2015
中六生矢志研數 不以公開試主導
恒隆數學獎乃兩年一度的中學生數學專題研究比賽,每屆比賽的總獎金額高達100萬港元,金獎得主則獲頒獎學金25萬元。就讀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中六的金獎得主方鈺倫,正是憑著數論(Number Theory),贏得一眾知名數學家評判擊節讚賞。
方鈺倫因為數學獎而研究,令他不囿於公開試範疇,令自己鑽研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專長。
方鈺倫花上年半時間研究,以幾何圖形解構古老埃及分數的關係(Investigation of the Erdos-Straus Conjecture),屬現今仍未解決的問題,從逾70隊參賽隊伍中勇奪金獎,正是他思考得夠深入。他如此解釋自己的題目:「何謂分數?即是分嘢。稱為埃及分數,是埃及人怎樣思考分嘢:像將七匹馬分給七兄弟,要以一個適當的比例,像大哥要分最多,一定是二哥的兩倍,二哥又要較最細的多一倍。比例不均勻,七匹馬又不可切成兩堆,於是埃及人會由大哥分四匹,二哥分兩匹,最細一匹,將七匹馬虛構各加一匹……我們現代人直接用數字去分,古時埃及人尚未建立數字概念,思考有點迂迴,我覺得是最早分數形式的展現……」
數學史拓眼界
他已定下目標,計劃修讀數學精研,研究純數,將來從事研究工作。常規課程不包括數學史,他卻相當重視,覺得可藉數學家的生平故事,將個人思考能力推至更高層次:「我們要借古鑑今。像17歲的數學家伽羅瓦,她是群論創始者,她建立的理論時至今日,大學也會應用。我在數學史中,見到前人的確厲害,需要學習其思想的闊度。像群論,她可以將抽象(概念)成為理論,令我學到要拓寬眼界,不要只集中解決眼前的難題。」他有志氣,此刻夢想正是像伽羅瓦般創立理論:「我們有可能做到。人類的潛能不需要循序漸進,愈年輕潛能愈高,盡力讓自己成就更高。」
對數學靈敏,他說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以數學推動觀察:「像交通燈,想知何時轉綠燈,你便可看有多少人堆在路邊,愈多人即是愈快到綠燈,我便會行快一點……這是一種數學推論方式,你想知真相,不用直接看事物,可以很間接。」
重在營造氛圍
(左起)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指導老師程國基及初中啟蒙老師吳安茜。
他在就讀的中學,一直由數學科老師程國基指導下完成研究。校長何滿添表示,學校數學團隊能引發學生數學興趣,卻不是以公開試為主導:「他們未讀大學已做大學程度的研究工作……香港的教育制度不以此為先,是『鬥快鬥準』,而純數研究得到的卻是另一回事,又不能在公開考試反映。」因此,就算方鈺倫得到金獎,預計文憑試中數學有5級沒難度,5**卻要看臨場計算速度及準確答案。「像方鈺倫的啟蒙老師,她不是只著重考試範疇,而是真正有種數學氛圍。」
操數不如培養興趣
這年代幼稚園高班學生已努力背乘數表,小學尖子鑽研奧數成潮流,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丘成桐卻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樣催谷不是好事。其實多玩、多看數學家的小說已經足夠培養興趣,那些傳記是要看數學家花過的工夫,我覺得這更重要。」說起從小「操數」,他更覺不必:「加減乘除的運算當然重要,很基本,卻不用過分操練。」至於奧數,他不贊成家長讓太年幼孩子接觸,因為當中太難的題型反令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甚至適得其反,讓兒童厭惡數學。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