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2015
世界兒童自閉日 家長壓力大冀包容
不同個案都證明,自閉症兒童愈早接受治療愈好。協康會一項調查顯示,6成半有自閉症兒童的家長曾遭受別人奇異目光,半數以上帶兒童外出感到擔心、緊張和焦慮。專家相信患者家長的心靈直接影響兒童的復康程度,呼籲公眾只要以「若無其事」的態度對待,對家長及兒童已大有幫助。
已過了放學時間,軒仔急急拉著媽媽要離開學校,自閉症兒童往往有這樣的固執行為,大眾只要表現得「若無其事」,他們就會感到被接納。
自一歲九個月確診患上自閉症及整體發展遲緩後,這兩年來的經歷對張先生(George)和張太來說可算是個夢魘。綱仔自小對人不理不睬,害怕人聲嘈吵的地方時,會不自控地叫囂,令人側目。到酒樓喝茶,綱仔又踢又尖叫;到超市買東西,他會把架上的貨品橫掃於地上;到會所玩耍,吵鬧得被職員趕走;就是到診所看病也會踢醫生,要三人合力按著他才能讓醫生診治。
精神壓力致出疹
接受半年的訓練,綱仔已能適應社區規律,回想當初兒子情緒失控,George(左)仍然會流淚,他感到旁人的接納能令心靈得到安慰。
兒子大吵大嚷,George經常被別人罵不懂教孩子,或投以奇異目光,或說三道四,令他飽受精神壓力,「真的會depressed(抑鬱)的。」他含著淚說。雖然他明白不能因此不帶兒子去接觸人群,但所到之處兒子往往情緒失控,又往往使他們感到難堪。面對兩難局面,George一年前開始出現腳痛不能走路,身體多處出現壓力疹,需要看醫生接受治療,無助的感覺更強,「我做錯了甚麼要承受這樣的結果?」他經常這樣問。
另一邊廂,六歲的軒仔兩年前剛接受治療時,被協康會特殊幼兒導師沈惠珍形容為災難性的個案,「他那尖叫的聲音是海豚的高音,失控得我們非得把門鎖上,才能安撫他。」她說。軒仔上街,見不到熟悉的專線小巴司機便怎麼也不願意上車,到公園玩會搶兒童的玩具,到超市買東西更尖叫堅拒進內,媽媽曾對中心導師說:根本沒有信心帶兒子上街。
寬待加速適應力
已為1,000名自閉症兒童免費剪髮的髮廊經理陳至廣認為,與這類兒童接觸要耐心,溝通就變容易。
兩個家庭都感到街上眾人的目光有時令他們心情既內疚又難堪,對自己造成極大的壓力,會對孩子呼喝,令情況更不受控。協康會與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聯合進行調查顯示,有7成半的家長帶子女外出時感到擔心,近一半以上感到緊張、焦慮、尷尬和煩躁。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認為情況嚴重,他明白自閉症兒童外貌不容易被認出,但若公眾能對兒童的行為持包容態度,家長的心理壓力便輕一點。
事實上,自閉症兒童更需要體驗具體的社區生活,大眾若能寬待,他們的適應力可以很快。僅僅半年的訓練,綱仔上酒樓已能從容地叫「普洱滾水」,也能進戲院看戲忍耐巨大的音響;而軒仔則能坐不同的小巴,明白不一定要堅持坐同一輛車。
義工從忍耐到接納
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左)及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劉穎均認為,若大眾能包容,對兒童復康有幫助。
免費為協康會兒童剪頭髮的北海道理髮店經理陳至廣,過去八年已為1,000名該會兒童提供服務,看到由失控到能吸引他們安坐的經過。自閉症兒童容易受頭髮碎刺激,感到不安而大叫,他會先與孩子跳繩混熟,然後為他們頸上圍上多一條毛巾,以減少頭髮碎觸及他們身體,漸漸地,孩子就習慣了剪髮的規律。他明白過程需要忍耐,故當義工以來他都不會輕易對街上吵鬧的兒童投以奇異目光,感受到父母的難處。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劉穎表示,家長的心情對培養自閉症兒童十分重要,大眾要持包容態度,多理解吵鬧兒童家長的感受。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