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2021
醫療人力短缺 抗疫內外受阻
政府在本月提交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在港申請特別註冊行醫的條例草案,以進一步紓緩醫生短缺情況。根據醫生對人口比例,現時本港每千名人口最多只能被分配2名醫生照顧,新加坡和英國每千名人口則分別有2.5和3名醫生。醫療人力短缺,大大限制了本港醫療發展的空間(詳情在此)。
患上長期病患而需到公營醫院定時覆診的病人自會明白資源短缺的苦況。本月中,由30多個病人組織組成的「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發表網上調查結果,接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公營專科服務、造影檢查、手術服務等輪候時間過長。這些病人代表把矛頭直指醫生人手短缺,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增加醫生人手有助縮短輪候時間。
增加醫療人力 有助改善各層醫療服務
然而人手短缺雖然於公營醫療體系尤其顯著,但卻不只限於公營專科服務,這是跨專業、牽涉各層醫療服務的議題。由基層醫療至第二及第三層醫療,由冗長的輪候至短促的問診,由疫苗資訊到專科治療等等,醫療人力不足深遠地限制著每一位病人,以至全港市民促進健康和管理疾病。
本港基層醫療發展仍未見重大突破。根據衛生署網頁資料,各區長者健康服務中心輪候成為新會員的時間可長達3年半!縱然本屆政府集中全力發展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以加強動用社區中已有基層醫療資源,然而增加推行基層醫療發展的硬件,仍需有合適和足夠的醫療人才軟件配合。
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在新冠疫情中暴露無遺。香港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自2月23日開展以來,截至5月17日有逾110萬人口接種第一針,佔人口不足兩成。各界均表示接種數量未如理想,要達至群體免疫言之尚早。我們的團隊於過往已多次撰文強調落實疫苗計劃只是起點,港府必須為在公眾解說上多下苦功,利用不同媒體渠道和社區網絡,策略性加強市民對疫苗的理解和信心(見《疫苗不是終點》)。
在疫情爆發時,我們亦觀察到本港有「信息疫症」(infodemic)的現象,並指出錯誤或虛假消息足以抵消種種公共衛生政策的效用(見《全民提升健康素養》)。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疫情中或是後疫情的新常態,強化本港基層醫療體系依然是首要任務。作為社區護理的首個接觸點,基層醫療強調市民和各衛生人員的關係和信任,透過定期的健康檢查以致會面問診為市民提供安全的空間,解答疑難,加強理解並提升對公共衛生政策的信心(見《多功能安全網》)。
要盡快顯著提升由基層醫療到專科診治的醫生人手,解決潛伏已久的系統性漏洞,實在難以一蹴而就,我們的團隊將在五月下旬公布新一份研究報告,希望能為政府方案補位,全面優化本地醫療人手規劃,拓闊策略性視野。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