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21
教育科技如何不淪為「曇花一現」?
過去兩年疫情的衝擊下,本港的中小學及幼稚園多次停止面授課堂。為了達到「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學校普遍改為以網上學習資源展開結合面授課堂與電子學習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令教育科技(EdTech)變成了必要的教學工具。
事實上,EdTech 並不局限於疫情下常用的網上教學軟件;筆者日前便在學與教博覽中親身見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教育資源,包括新加坡、英國、美國以及本地學校自行研發的項目,讓教育工作者緊貼教育發展趨勢,透過游戲化學習、聊天機器人、虛擬實境等新科技為學生制訂個人化的學習內容及教學模式。參觀展覽過後令筆者反思的是:疫情下EdTech的普及化是曇花一現,抑或是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呢?政府如何可以持續推動EdTech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利用科技繼續加強「學與教」成效呢?
筆者認為,香港要在後疫情時代發展EdTech,需要由政府、院校及EdTech企業共同合作解決三大問題,包括:教育政策方向欠缺清晰指引、校内設備未與時並進、而教師亦缺乏相關科技培訓,難以將EdTech融合在教學之中。
首先,清晰的指引是推動EdTech發展的基礎。以現時教育局在中小學推行「自攜裝置(BYOD)電子學習計劃」為例,學校可「按本身的情況、電子學習需要、教師專業判斷及家長意願來決定是否需要或何時推行計劃」。 在2018/19年度,本港44%的學校並沒有實施計劃;在實施的學校中,大多亦只在一個班级層面推行計劃。在缺乏明確指引下,學校在實施計劃上均採取不同的策略,令計劃的成效及進度不一。政府若期望將教育科技普及化,需要訂立更清晰明確的EdTech發展目標及制定相關標準,讓全港學校根據統一標準設置EdTech軟件和硬件。
再者,就校内EdTech設備而言,雖然大多學校已經設置了投影機和無線網路等基礎設備,但其他EdTech設施的採購仍然有限。例如,香港教育城eREAP項目旨在搜羅來自世界各地優質且合適的電子學習資源。然而,2018年的審計署報告顯示,22%學校在首年參與計劃後退出,認為資源未能切合所需,反映學校需求及學習資源之間的錯配、或是學校在過程中未能充分理解和發揮EdTech的作用等問題。筆者認為,香港可以參考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做法,由專業採購團隊指導教育工作者將科技融合在教育中,並提供教學指南和建議,確保校内所用的科技符合整體發展方向。
在教師培訓方面,麥肯錫在2018年關於未來工作的報告指出,現時教師有20%到40%的工作都可以經由AI自動化;這意味著老師若有效運用EdTech, 可以大大縮減工作量,重新分配時間。然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研究卻指出,疫情前之本港教師在教育科技上的使用率遠低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在79個國家與地區之中排名第76位。要推動教育科技應用,其中一個方法是構建一個促進EdTech企業、院校和教師之間溝通的平台,加強業界在師資培訓方面的參與度,同時讓多方持份者可以互相交流。
教育科技產業不應該只在疫情下「曇花一現」:要在後疫情時代將教育科技普及化、開啓新趨勢,政府需要從整體規劃、基礎設施采購及師資培訓等方面著手,釋放教育科技的各種可能性,帶領香港的EdTech發展步入黃金時代。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