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2010
再談香港大學國際化的局限
我於上一篇文章引用多個數據,指香港的大學無論在本科或博士研究學位方面,均不夠國際化;香港的境外生主要來自內地及其它發展中國家,只有少數來自西方先進國家,這並非因為院校排名問題,而是香港在研究資源、宿位、獎學金及選科等方面,均不及外地世界級研究學府所致。
只要多舉幾個事例,便能突顯香港與外國學府在“國際化”路上的差距。2003至2006年期間,我於美國史丹福大學求學時認識很多優秀港生,其中一位香港十優狀元於史丹福完成碩士學位後,向不同大學報讀生物科技博士課程,結果全美於此領域最出色的學府均接納其申請,包括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加州柏克萊等。
傾盡心思爭取優才
這些大學為了爭取他入學,邀請他到校園參觀,安排一流的免費食宿,讓他盡情參觀實驗室並跟該校師生交流。最後,由於他跟加州理工的一位名師十分投緣,故選擇了該學院。另一位香港優才同樣獲多間著名學府取錄,但由於她喜歡有更多共同研習的同學,故選擇加州柏克萊大學;即使中部的明尼蘇達和威斯康辛大學提出更優厚的獎學金,亦無法挖角,原因是該港生認為美國中部天氣太冷!可見,研究生選校絕非只看排名,而是受很多因素影響。
這些著名學府除了不惜資源爭取優才,亦會傾力爭取世界級名師。它們會為某名師特地興建實驗室,並邀請他們帶同門下博士生一同轉校,並為名師的配偶或伴侶提供工作及住宿安排,讓他們安心接受教席。試問香港學府哪有這種條件去爭取人才?
科研方面,香港的確不乏首屈一指的名師,如高琨、朱經武等。但香港的科研資源只占GDP的0.8%,相對比鄰的深圳,科研資源占GDP的7%,單是這數據已突顯香港科研資源的困乏。
資源困乏 選科狹窄
至於選科,香港作為商業城市,是個學習管理及金融的好地方,而多家金融機構亦能提供實習機會,吸引不少優才來港。然而,除了工商管理和金融財務,有志鑽研人文學科的優秀境外生,難道會遠赴重洋來港研究歐洲文藝複興曆史嗎?
我當年於香港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受到來自英國的年輕教授Robin Kirkpatrick啟蒙,對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很有興趣。不過,他既然有志於文學,自不會長留香港;留港幾年後他便回到劍橋大學任教。由此觀之,從大學的選科情況,反映出香港始終是個產業狹窄的城市。在資源有限與學科狹窄的情況下,香港的大學要國際化,確實面對相當的局限。
當然,我贊同大學國際化是一個值得推崇的目標。只是,欲切實地爭取國際化,特區政府和大學均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切忌言過其實。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