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2010
大學國際化政策無法擴闊本地生視野
較早前我指出,香港大學的國際化程度在量方面差強人意,多數境外生來自內地,只有少數來自西方已發展國家。在質的方面,究竟香港大學的國際化政策能否令本地生擴闊視野?據說大學的師生均認為,學校在這方面的成果並不理想,原因如下。
香港的大學宿位有限,通常優先讓境外生入住,以至不少本地生不獲發宿位,沒機會跟外地共同生活,兩者間的交流只限於課室,難以深入傾談。另外,很多內地生是憑獎學金獲得來港修讀本科課程的機會,他們大都是成績優異且十分看重學業的一群,並不踴躍參加課外活動,因此,本地生很少機會接觸他們,更不用說要建立友誼。
羞於說英語 懶於說普通話
另一較根深柢固的原因,是香港人大都於本地化的環境下成長,要他們突破文化、生活習慣、語言三方面的慣性(comfort zone)並非易事。本地大部分中學並無國際化的環境,校內絕大部分是廣東人,溝通以粵語為主,學生升讀大學後,自然羞於跟外國人說英語,懶於跟內地人說普通話。即使英語良好的大學生往往只擅長用英文做功課,說到要跟外國人用英語溝通,則感到障礙重重。
相對之下,新加坡有較佳的語文環境,讓年輕人更容易適應國際化的大學生活。粵語在當地並非主流語言,單是中文亦有多種方言,如福建話、潮州話等。新加坡政府亦訂下多元化的語文政策:國家語言是馬來亞語,官方語言是英文,另外,政府要求所有人學好母語,不論你是中國人或印度人,皆要學習母語直至升讀大學為止。早前我到訪新加坡,坐的士時遇到的中年華裔司機亦是收聽西方流行曲;他們從小在這容納不同語言的社會長大,亦樂於跟不同國籍人士溝通。
最佳方法是留學
有大學教授指,若想要擴闊本地生的國際視野,除了取錄境外生,亦應多鼓勵本地生到外國交流。大學四年制後,或許更多學生考慮參與海外交換生計劃,若能參與這類計劃,最好選擇於海外生活一年。兩名由我輔導的中大學生就十分勇敢,分別負笈歐洲兩間老牌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和Maastricht University,這一年他們亦趁機遨遊歐洲各國,增廣見聞。其中本身主修英國文學的女生,到歐洲後被指英語水平低,痛下苦功後語文水平突飛猛進,可見,這一年的海外學習經驗是無價的。
真正擴闊學生視野,最佳方法當然是放洋留學,但由於學費高昂,很多家庭無法負擔。所以,特區政府若想鼓勵更多優才到海外頂尖大學留學,應提供更多獎學金。比香港有較強精英政策的新加坡,就會於中學挑戰優才,送他們到牛津劍橋升學。相較下,香港缺乏政府獎學金,原因之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擔心要求學生畢業後回港服務的合約難以執行。我認為政府不必過慮,只要香港經濟維持活力,能提供就業機會,很多港生其實很希望回港生活和工作。特區政府應致力加強促進香港學生到海外留學的政策,以豐富香港人才。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