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2015
救人續命更勝獲獎
中國中藥學專家屠呦呦憑研發青蒿素治瘧疾而首獲諾貝爾醫學獎,中國人與有榮焉。能獲殊榮固然值得高興,但若每個人都能看看自己可以為別人作出甚麼實際貢獻,甚至只為別人做些小事情,相信都會比取得任何榮譽更有意義。
救人治病才是為醫者最大的目標,獲獎只是對他們的讚譽。
屠呦呦幾十年的科研路饒有啟示,其故事要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的越戰。當年越戰需要,中美都要爭相研發抗瘧疾的藥,據說美國就篩選了30萬種化合物,而中國則篩選了3,200多種草藥,包括初被認為無藥效的青蒿。屠呦呦及其團隊的貢獻在於整理歷代藥典,收集了2,000多種方藥,再經篩選、研製出380多個樣本。
研究的突破在於,東晉的葛洪在1,600多年前着的《治寒熱諸瘧方》所記載的綫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千漬,絞取汁,盡服之。」屠醒悟到「絞汁」並非傳統中藥「水煎」的方法,更不是西方醫藥的提煉方法,從而考慮到高溫可能破壞藥效的因素,遂改用低沸點溶劑(水浸)淬取,再確定藥效。最難得的是,她不僅親攜藥物到海南等疫區試藥,還帶頭試服早期品質不純的藥物而導致肝中毒,故諾獎可謂是她用其性命換來的,但榮譽其次,治病救人才是首要。
世衞資料顯示,現時每天約有3,000名嬰幼兒在發展中國家死於瘧疾,而青蒿素製成的口服片劑,製作及服用均方便,而且價廉、安全有效而不易產生抗藥性,幾十年來已救人無數,現在使用領域更已擴展至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等。屠呦呦的成功在於她的科學精神、堅持及神農嘗百草的勇氣,而最重要的還是對人類的貢獻。她在1971年已發現青蒿素可抗瘧疾,但至2001年,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才獲世衞向瘧疾流行的國家全面推薦。雖遲了30年,但慶幸近14年還可造福世人。
傳統中醫藥學由臨床實踐及經驗歸納而成,即是由無數病人性命換來的醫療智慧,可惜它未如西方科學方法,如化驗、微生物學、統計學等般細緻精確而不獲認可,諾獎甚或涉及政、經、文化等種種遴選以外的因素,例如光纖之父高錕,以其科研貢獻,不也應一早就獲獎?為何榮譽會姍姍來遲?
屠呦呦樂於「沉默」與「低調」是因她幾十年來確已救人無數,也取得了國內外不少榮譽,諾獎只是錦上添花,因對她最好的獎勵,應是真正救治到需要幫助的病人。
做科研、做學問,以至做普通工作,獲得認同和嘉許固然值得慶賀,但即使未獲任何獎勵也不應氣餒,每一個人應看看自己可在哪方面作出貢獻,在哪方面已盡力而為,而不要被一些虛銜耽誤。大家認為,屠呦呦、高錕等不獲頒諾貝爾獎,會影響他們的貢獻和地位嗎?希望大家從今天起,可問問自己做了甚麼貢獻,而不是攞過甚麼獎座。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