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17
貫徹環保 從民生小事做起
香港正值雨季,有環保團體估計,港人單在這個雨季便會耗用1,400萬個雨傘膠袋。在食物膠袋以外,這個因雨季而為堆填區帶來的額外壓力,需要從「移風易俗」、「細水長流」兩方面去著手解決。
下雨天,雨傘膠袋固然有作用,減派、少用雖是公眾教育的方向,但要移風易俗,始終需要時間。台灣妥善處理家居垃圾,甚至新加坡要完全禁吃香口膠,都花了不少時間。公眾宣傳和教育、政策及措施的推行和配合,多管齊下,都需要時間,而且要做水磨工夫,細水長流。
「長流」是時間,「細水」是規模,很多民生日常,的確是瑣碎乏味,「細眉細眼」,就像搞清潔運動,幾十年前有「垃圾蟲」,其後有清潔龍,一直「長」搞了幾十年,而垃圾蟲丟廢物,小至煙蒂、紙屑,大至梳化、衣櫃都有;又例如提倡惜食文化,大家討厭「大嘥鬼」不在於它會浪費整個自助餐,而在於它一些生活細微小節,如「食得晒,至好嗌」、剩餘食物,自行帶走等,可見要貫徹環保,不必要待生態災難發生後,才要求全港海灘撈垃圾這類大型行動,從「細眉細眼」的小處做起,些微累積,同樣可成就環保大業。
不過,「細水長流」的做法總會與不少機構的想法有些差距,因它們只傾向做一些大型的公關活動︰多年來,間中做一次環保活動,影一張相,便算交了差。其實,環保正如吃飯、睡覺,需要日日做,才得見成效。市民減用雨傘膠袋可以有很多辦法,例如改用更加卸水的納米傘或附有傘套的雨傘、多使用除水機及雨傘架等,帶備膠袋重用,當然也是個好習慣。
看雨傘膠袋所造成的環保問題,應與其他塑膠及發泡膠製品相同—須朝可分解及廉價的方向研究。既然雨傘膠袋現已有4成是可分解,為甚麼不全面使用可分解物料造的膠袋?在這類固體廢物的問題上,香港正需要走這一條路,而外賣飯盒,也不應再用會為環保帶來「白色恐怖」的發泡膠。
鼓勵市民重用、減用,甚至棄用雨傘膠袋的同時,在這過渡期內,全面使用可降解膠袋,並支援代用品生產商,應可減少現時傘袋耗用量。政府不妨從雨傘膠袋的構想及方案,擴展至其他用完即棄的固體廢物問題上,莫以善小而不為,以細水長流的方案,才會有移風易俗的效果。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