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017
製者自付 真•源頭減廢
本地廢紙已陸續恢復回收,「廢紙圍城」危機暫見紓緩,但在今次罷收廢紙事件中,政府好應知道︰回收減廢,不能再倚重商業機構。
自上周五回收商宣布罷收廢紙一星期之後,多區都曾出現廢紙堆積的情況,其後政府承諾協助回收商出口廢紙,業界才恢復回收。「殺頭買賣有人幹,賠本生意無人做」道盡了營商普遍現實︰只要利之所在,商人才會想方設法營運,從中漁利,真是「跪地餵豬乸,睇錢份上」而已。廢紙回收商肯與廢紙打交道,也無非是視之為一盤生意,要求他們肩負環保使命,或承擔環保責任,恐怕會所託非人,不切實際,也太天真。
要貫徹環保原則,成本十分高,以一般商業投放的資源,真好像沙裏淘金,而且要用心、持續地去做,同時又要無限付出,有微利算是僥倖,無利可圖才是常態。台灣的環保工作做得比香港好,因民間有個慈濟基金會做回收,不但願意在虧蝕中堅持,還動員義工積極參與,例如持續以人手清洗膠樽等。由於慈濟是宗教團體,可動員信眾行善、捐錢出力,實際支持,但香港社會不同,未必可憑一、兩個志願團體便可改變社會風氣,政府是否需要積極考慮承擔起相關的回收責任,而不是把這個環保重任,交予商家?
商業營運要生存,生意人從利益出發,無可厚非,若政策可助商家減成本、增利潤,他們才會舉腳支持,若他們「米路」被斷,當然會「有說話畀你聽,有行動畀你睇」,最近幾天多區垃圾堆積就是個好例子。
全球大部分城市都有「垃圾圍城」之憂,以香港彈丸之地,既高消費又多損耗,更必須用一些徹底而持續的方法,落實「源頭減廢」,可惜這麼多年來,政府在減廢措施方面,成效不彰,各堆填區即將逼爆,但面對每天以百千噸計垃圾廢物,相關官員似仍茫無頭緒。不如就以今次廢紙罷收為一契機,積極探討減少固體廢物(包括廢紙)的方案,而不是空談甚麼「機遇」或「提高回收水平」這類空泛的「願景」。
「源頭減廢」、「用者自付」並不是新想法,但很多時卻只以消費者作為「源頭」或「用者」,要求消費者少用、少買、少損耗,若能把以上兩個概念擴展至生產廢物的源頭,即生產商,予以徵費、規管,甚至把生產商製造的固體廢物,例如包裝物料,送回它們的原產地,這些措施都應積極考慮,但港人要有心理準備,這樣環保,代價會較高昂;如不肯承擔,只能接受香港變臭港。(二之一)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