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2017
優化營商環境 利商惠民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露,政府正研究降低利得稅,以減輕中小企業的稅務負擔。公共財政有盈餘,港府應可更有魄力和條件,優化本地營商環境,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
林鄭擬將所有企業首200萬元盈利的利得稅,由現時16.5%降至10%以下,這不但利商,也可惠民。「利商」容易理解,如何「惠民」?不少人在有意無意之間,傾向把營商者與普羅大眾對立起來,以為「逢商必奸」。其實,無良僱主或奸商始終是少數,吸引企業家、商人在港開公司、設辦事處、創立企業等,才可為港提供更多職位,港打工仔才可有更多就業選擇,有更大的發揮。
事實上,全球都以低稅率來吸引商家及投資者,美國便已把高逾35%的企業稅調低至20%,英國更減至15%!今時以16.5%稅率做「低稅天堂」的香港還有幾多吸引力?不言而喻。
因此,若香港利得稅真可降至10%或以下,對香港營商環境,必發揮到優化的作用,尤其是鄰近香港的盡是低稅地區,假設首200萬盈利的利得稅可減,不但吸引外資來港,還可鼓勵更多人創業,提升經濟動力及更多元化,同時製造更多職位。市民通常只會為「飯碗」而憂心,有些人更希望「飯碗」更大、更滿,餸菜更豐富,都要透過吸引企業,多招聘,才可為製造更多「飯碗」。
除了降低利得稅外,其他較創新的稅務優惠或相關政策,都會有利於營商環境。政府現時對企業的硬件及機械設備等已有稅務上的寬減優惠,若可再循這方向,推更多優惠,相信對中小微企及以創科為主的初創企業(startups)都更能發揮扶助的作用,尤其是對科創企業,它們的硬件設備普遍會比從事其他業務的企業折舊得更快,政府宜針對科創,積極扶持,因為在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的「創新能力」一再被評為營商障礙,政府在聚才聚財,發揮創新創意企業的集聚效應方面,還要加把勁。
優化營商環境要做的,當然不光涉及「錢」的稅制,還有其他措施要做,如涉及「人」的勞工,政府同樣須重視。今時近乎全民就業,即使職位填滿,個別工種仍人手不足,引入外勞又每被勞工團體或工會反對。但若大家看美國企業,他們都歡迎外勞助他們壯大業務—企業壯大,勞工才可指望到有發展。政府積極吸引企業,勞僱一起「做大個餅」,飯碗才會更多,否則,大家就只能繼續忍受各行各業因人手不足而來的劣質產品及服務。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