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5/2018
檢討機制 加減有道
港鐵宣布下月底加價,即使同時推出5億元票務優惠,包括為期半年的車費扣減,以抵銷首半年的加幅,但普遍仍備受市民批評。政府必須盡快檢討、修訂票價調整機制(即「可加可減機制」),以平息市民因公共交通工具加價而產生的不滿。
今次港鐵票價整體加幅3.14%,平心而論,實際加費金額似乎微不足道,只是以今時社會「逢加必反」的氣氛下,港鐵加價必然引來反彈,尤其是今年港鐵錄得近9年來的最高盈利168億元—賺得多,加幅卻不見得特別溫和,甚至可以像去年般凍結票價,便難免遭人抨擊。
一如往年,立法會議員及市民對港鐵加價的批評不外是︰優惠不夠、服務質素未如理想等。其實,莫說是加價,即使港鐵今年減票價(這當然是異想天開!),相信也會被人抨為「減得少」,正如今次的小巴轉乘優惠便有人譏為「都唔夠補足一餐飯價錢。」若以一餐飯40至50元計算,可能要全費補貼「紅磡至羅湖」或「迪士尼至落馬洲」這類長途車程才可!今時市民普遍要求商業營運的港鐵,要像社福或慈善機構般,津貼乘客,其實也有點不切實際。
我們固然希望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凍結票價,甚至減票價,以紓市民,尤其是基層或弱勢社群的生活費高昂之困,但正如去年政府聯同港鐵檢討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後指出,機制的方程式是2007年兩鐵合併時,雙方與政府協議的一部分,有法律約束力。
若方程式不變、機制不修訂,雖然機制的原意是讓政府監管公營機構調整收費,以協調收費的升幅,平衡公眾的負擔和機構的營運需要,故與巴士票價、公屋租金一樣,港鐵票價理應會受規範,但事實上,自2010年以來,除去年外,港鐵票價卻「只加不減」,早已印證機制失效,怪只怪當年的立法會議員思慮不周(或因某些原因?),短視地通過了相關協議,只要港鐵加價是合乎法規,乘客、市民都難奈何。
今時港鐵加幅3.14%不算暴利,而且持港鐵股票的散戶也有20多萬人,雖有一半是機構投資者,但長者買港鐵股票投資,收息作退休生活費的亦大有人在,即使港鐵每天乘客高達550萬人次,但持份者利益各有考慮,大眾也應考慮20多萬港鐵小股東,尤其是長者股東的利益。
唯今之計,與其每年要求港府用港鐵股息補貼市民,不如敦促政府盡快再切實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甚至只設「只減不加」機制,但「殺頭買賣有人幹,賠本生意無人做」,到時還有沒有企業願意經營,恐怕就要聽天由命了。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