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18
做好教育 多元共融
下學年小一入學申請由即日起至下月2日派發表格,有子女準備明年升小一的家長就要留意。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接受教育,本地華裔學童普遍都會有「著落」,但少數族裔學童,尤其是社經地位較低的一群,在聲稱重視共融的香港,政府又須怎樣進一步支援他們?
去年的《施政報告》曾為多元族裔融合的方法提出了方向︰少數族裔要融入社會,首要是學好中文。事實上,政府自4年前開始,已在中、小學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並向每間錄取8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增撥資源,協助他們打好中文基礎。
政府以外,教育大學也與馬會合辦了幼兒教育文憑,培訓非華語的教師,協助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而首批教師現已畢業並到幼稚園實習。這類非華語的教師可據親身經驗鼓勵同胞學童學好中文,或協助他們與本地教師溝通,以了解學習需要,更適切地編撰教材。
在語言上,政府無疑已嘗試做好多元族裔共融的基礎,但「中文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僅設定了學習目標,卻沒具體課程指引,未算理想。學習中文,本地華語學生與非華語學生普遍會有能力上的差距,教學方法、課程內容、校本評核,以至公開考試等,要怎樣才可照顧到非華裔不同年齡學童的需要和能力,社會要照顧到甚麼程度,以上都需政府整體考慮,而不能僅以校本或老師教學自主等作為藉口,推卸責任。
除中文以外,今年中史科成為初中必修科,對非華語學生來說,中史是他們「第二」家鄉的歷史,要怎樣令中史科達到與華裔學生相同的教學目標,學校同樣須在選材和教學方法上多花心思。其實,以上只是政府需要關注少數族裔學童教育的部分問題。
少數族裔學童要融入以華人為主的教育體制,從而獲得較大的社會流動機會,往往會比華人學童更困難,但香港畢竟是個多元共融的社會,強調包容多元種族,尊重其文化、宗教、習俗等,既合理,又必須,而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更需要積極先導,以帶動這風氣,例如學校會否考慮容許信奉伊斯蘭教的學生在課堂期間祈禱敬拜?共融並不是口號,若希望少數族裔長遠能為香港作出貢獻,政府便要從年輕一代著手,定出政策,並讓教育局落實推行。
華人移民不被外國社群接納,甚至在異鄉遭歧視、排擠,時有所聞,若以同理心去看本地的少數族裔,港人會更能體會他們今時的困境。要讓少數族裔真正融入社會,政府須從語言(兩文三語)和教育做起,假以時日,少數族裔定能回饋社會,貢獻香港。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