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18
從《創業時代》看創業遇到的困難
幾年前有次在清華大學的一個論壇中,有學生問我對創業的看法。我贊成年輕人積極投入創業,尤其是與創新科技有關的創業,但我對清華的學生有多少會創業卻頗有懷疑。能進清華的多是很聰明的人,這是創業的有利條件,但他們也容易找到安穩的高薪厚職,放棄這些去創業機會成本很大,所以未必很多人願意幹。
這幾年多觀察內地的創新科技後,我變得樂觀一點。內地創新科技界似已建立了一種生態系統,能把年輕人的創新思維調動起來,社會中也流傳着一些模範人物的事迹,喬布斯的傳記、馬雲的演說與金句,對搞創業的人也起到激勵與指引作用。
中國年輕人愛汲取外國經驗
這點便是中國優勝於美國之處,中國的年輕人開放得多,美國的經驗他們肯放開心靈去了解,看看內地書店中各種翻譯過來的書便可知一二;反觀美國,又有多少人看得懂中文及了解中國在發生甚麼?美國這個問題,在港人中一樣存在,看不懂簡體字,聽不懂普通話,對中國創新科技的蓬勃發展也不知悉,這會吃大虧。
(網上圖片)
最近看了一套內地的連續劇,叫《創業時代》,覺得很有意思。小時候家中沒有電視,主要的娛樂是靠一台原子粒收音機聽廣播故事及講波,我做功課時都習慣開著收音機,練成了分心二用的絕技。現在寫稿或做研究時也開著電視,但眼睛卻只能偶然望向電視了解其故事大概,自動篩去枝節。《創業時代》的主角是黃軒(以前在《芳華》中見過他)及Angelababy,故事部分情節有些犯駁,但這無所謂,我要看的是它的主線如何能反映創業者曾遇過些甚麼困難。電視劇當然不能被看作是社會真實的全面反映,但劇中牽引出的一些問題頗有普遍性,值得內地及香港負責創新科技的決策者思考。
劇情主要講窮小子黃軒創造一個他命名為「魔晶」的手機互聯網軟件之經過與困難。這個軟件可用作語音傳遞及其他一些功能,比電話更好。他的團隊遇上的第一種困難便是其創意遭人抄襲,此種抄襲在初階段便發生,其產品尚未真正研發,意念便已被盜竊了,知識產權根本無從保護。
這不由不使人想起2000年的dot com泡沫,當時香港上上下下各方神聖都說要創新,搞網站,不相信舊的商業模式,以為只要網站的點擊率高便可成功,網站如何收錢他們毫不理會。猶記得當時的網站很多都是互抄,例如某網站加了個項目,可以算命或看星座的,吸引到一些點擊率,過幾天別的網站便也推出近似的項目。此種模式我看不到賺錢的可能,過了幾個月泡沫便爆破了。
被人抄襲的確是頭痛之事,但在創新科技界這也可以成為動力。《創業時代》的主角意念被盜、吃盡苦頭後,卻也學懂在產品真正成功前要保密,這樣一來,就算別人抄他的創意,也需要時間去發展出產品。這樣會留下空檔,讓真正有創意的人繼續創新。既然後有追兵,應付的方法便是向前走得更快,永遠站在領先的位置。創新、不斷創新,才是成功之道,停下來便輸了。
新科技威脅舊產業既有利潤
創新科技面對的一種嚴峻考驗,是有些人的利益會受到威脅,他們會利用各種途徑,把新科技扼殺於萌芽。劇中的「魔晶」有語音功能,通過互聯網,不用錢,自然比電話優勝(今天WhatsApp與微信早已有此功能),越洋語音通訊也不用錢。這樣對電話公司,不論是固網或是移動的,一定造成衝擊,劇中這些公司便要把主角的公司告上法庭。
在實際世界中,我們也知道新科技會影響很多人的利益與就業,例如,Uber便很受的士業的敵視。社會如何解決新科技與舊產業之間的矛盾,是創新科技進步能否更快的關鍵因素之一。
此種利益衝突,有時會引致另一種不太妙的解決方法。一些大公司可能預計到某樣新科技會直接搶走了其既有利潤,使其過去的投資化為烏有,所以會乾脆在新科技尚未成熟時,把它的產權買下,再擱置起來,使它不再成為威脅。大公司的舊有利潤得以保存更久,但新意念卻被扼殺了。
此類問題並無必然的解決方法,政府決策人還是要無時無刻的對新問題找答案。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