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2010
于丹牌“心靈雞湯”
于丹在內地中央電視台《百家論壇》講《論語》後,又講《莊子》。這些中國傳統的人生價值觀,觀眾視之為“心靈雞湯“。說到“雞湯”,西方和東方的烹調方法有別;但“心靈”則是人人需要。純椊是“雞湯”,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然而“心靈”則遠為複雜,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要使心靈獲得滿足很難。
“心靈”加上“雞湯”,也許是為了想使奧秘而玄妙的心靈,較易入口,也就是使高深的人生哲理通俗化。如今于丹所講的,正是烹調于丹牌“心靈雞湯”,有不同口味。她講《〈論語〉心得》,是儒家口味的雞湯;講《〈莊子〉心得》,是道家口味的雞湯。可惜她所提供的口味,不是正統儒家或正統道家,甚至帶點怪味。
個人認為,于丹講《〈論語〉心得》,味精下得太多,吃下去味道雖好但營養價值則低。事實上,「味精」是現代化產品。古代沒有味精,人們煮飯備餐,要到菜市場買一大堆食料,又煮又熬又燉,烹制一鍋真材實料的湯頭,加在不同食物上,口感和味道都不同了。可是這種燉高湯文化,要有閑情逸致才行,現代人太忙,因而“味精”乘時而起。
于丹在文化市場受歡迎,可說是反映了繁忙社會人的用心,他們的生活節奏太急,一切講求速度和效率,因此將中國傳統典籍以快餐式雞湯加上味精推出,雖是好味,飲後則口乾舌燥,講《論語》而講不出孔子所給予人們的回甘韻味。
至於于丹講《莊子》,倒不是味精問題了,而是她對《莊子》的心態不相應,無法契接,變成異味雞湯。她講《論語》多少從世俗的人情世故處立論,仍帶有儒家色彩,只是加了味精;講《莊子》則流露其認識上的膚淺和武斷。她說她將主線放在《莊子》的《逍遙遊》上,但偏偏她對“逍遙”的理解與莊子相去甚遠。
《莊子》的“逍遙”,重點在“無待”,亦即無條件制約,即使如書中提及的“列子禦風而行,冷然善也”,“冷”就是“輕妙”,“善”指完美,達到如此高超的境界,是個有福之人,可以不用工作,為五鬥米折腰,但莊子仍判定他是“猶有所待者也”。人生下來便是有待的,正如老子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人要吃飯睡覺,都是條件制約,都是“有待”。
可見莊子講“逍遙”,是對人的精神的超越和自由的一種嚮往,達到這種“逍遙”境界極難,背後且反映了“人世間”的無限淒楚和痛苦,決不是像于丹那樣,以世俗的庸俗快樂哲學去闡釋“逍遙”,視之為一種心靈渡假般的短暫超脫。而《莊子》的《逍遙遊》,是全書的總綱,錯解“逍遙”,則以後的《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更無從說起。正如南懷瑾所說,《莊子內篇》這七篇環環相扣。如今于丹又來斷章取義,難怪她解讀《應帝王》篇的“渾沌”,近乎不知所雲了。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