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019
科研「合作文化」是大勢所趨
據世界經濟論壇發表《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的整體表現在141個經濟體中名列第三,但創新能力僅位列第26位;在「宏觀經濟穩定性」和「健康」範疇均獲得滿分一百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在「創新能力」卻在全部12個指數中得分最低,只有63.4分;香港科研基礎優秀,究竟如何可提升創新能力呢?
團結香港基金剛於今天(12月10日)發表「釋放香港科創潛能 構建國際研發之都」報告。研究指出,世界科研發展愈趨複雜,學界面臨的挑戰也愈來愈大。西方先進大學的科研均愈來愈重視協力合作,反觀香港的大學則多以個人單打,未有發揮團隊的力量。基金會建議,本港院校應打造「合作文化」,使提升科研力量。
西方出現超級研究所 跨領域合作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引擎,面對科技一日千里,世界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都趨向共同協力研究,在西方甚至出現超級研究所。美國有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英國有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這些超級研究所羅致不同領域頂尖人才,為科技拆解難題,共同創造成果。
以MP3發明為例。該項研發有賴跨國多方通力合作,包括:歐洲最大的研發組織弗勞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德國愛爾朗根-紐倫堡-亞歷山大大學(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以及美國蘋果等多間公司協力,共同改良音頻壓縮技術,令全球民眾於過去二十年間,可以隨時隨地享受著美妙的音樂。
從單打獨鬥到「合作」,改善KPI
目前香港的大學評審制度並未能有效推動合作研究。大學之間各自為政,教授也喜歡獨力科研。報告指出,如果教授及研究員是以「聯合研究員」或「合作者」的名義發表研究成果,他們的功勞難以被充分評估。再者,教資會的科研經費撥款方式,並不鼓勵院校合作。在大學總研究經費中,48%是根據各院校在研究評估考核(RAE)中的表現。經教資會進行評核,各間大學因應院校教授的研究成果而取得科研經費,導致院校相爭奪資源,無心合作。
因此,基金會建議院校教職員的評核制度應調整關鍵績效指標(KPI),以促進合作研究文化。儘管當前學術現況,仍以獨立發表世界級研究論文為主,但合作研究的趨勢正在全球不斷擴展。為提升科研成果及培養新一代,聯合研究人員的不同程度參與,都應獲得肯定及公平的評核。在院校層面,跨學科與跨院校的研發、大學與研發中心之間的合作,大學與企業的協作均應獲得認可,在研究評審工作的評分標準中佔有足夠的比重。
香港具條件吸引國際科研機構來港
其實,港府亦意識到匯聚科研人才的重要,計劃在香港科學園成立兩個國際研發平台:「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為發展香港成為全球研發之都,港府罕有撥出巨大資源。InnoHK平台下的每個項目平均每年可獲得約一億元的研究經費,研發資助期為4至5年。進駐InnoHK平台的研發項目須本地與世界級頂尖機構的參與。
除了InnoHK,港府正擴建科學園及發展落馬洲河套區,大力拓展創新科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月初出席貿發局活動時說,政府一直吸引海外人才及研究機構來港發展,已收到逾60份來自海外大學及研究機構的計劃書,他們有意與本港科研機構在醫療或人工智能上合作,其中一些項目將在未來數月展開。
香港當前正著力發展InnoHK,這是蘊釀「合作文化」很好的開始,待本港科研生態漸漸成熟,將發揮更強的科創潛能。構建國際研發之都,肯定是香港科研道路的重要目標。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