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12
「收藏來源」的帽子戲法
承上周所言,藝術品的「收藏來源」(provenance)是驗證其身份的重要一環。對於一些遠古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像青銅器之類,由於仿製品的像真程度太高,東西本身的特徵不能完全決定其真偽,這時候「來源」便成為了鑒定之一大關鍵。不論市場、藏家還是學術界,都會以信譽卓著的公共或私人收藏品為依據,依持該收藏長久累積下來的準確目光,斷定東西是否真品。
收藏要到達獲得舉世認同的公信力,殊非易事,那動輒是要花一輩子時間去建立的。許多重要的學術研究,其基礎都有賴一些專注於「求真」、「求精」的私人收藏。但是,隨著市場的爆發,許多「求名」、「求利」者,都看中了這一塊肥美的無形資產,因為只要賺到「某國/某洲/世界重要私人收藏家」之名,就等於把該領域的話語權拿下了;話語權拿下了,閣下說甚麼是甚麼,訂價權也就拿下了,這就有名利雙收的大大好處。
《吶喊》之前的世界拍賣紀錄,是本年初由卡塔爾王室以1.6億英磅買下保羅•塞尚的《玩牌的人》。憑著王室收藏背景,此作假以時日再次登場,定必再闖高峰。
以中國古董來說,人家英國、美國、日本的殿堂級收藏家,隨時花個三、四十年,甚至一、兩代人去完成一項收藏,這中間花的大錢,除了買東西之外,許多還去了資助大學教授和研究生去留學、考古、做實驗、寫論文,前面一大半時間,完全以不計眼前回報的心態去付出。沒有這種覺悟,抵抗不了市場回報的誘惑。雖然誰都了解藝術收藏是「藏得愈久,長得愈多」,但當收藏的時間比自己生命的時間還長,那麼再多的金錢回報對於藏家來講都是白搭,對吧?但是第一流的收藏家,就是能忍住。所以說,權威的私人收藏,除了眼光要好,其對於市場回報的抵抗力也要非常好。
世上的末代王朝珍藏為數不多,除了中國,俄羅斯的羅曼洛夫王朝算另一個。圖為2009年倫敦蘇富比拍賣的皇室煙盒,估價6至8萬英磅。
新入門的收藏家,好些也是抱著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可以享受這些大藏家般的掌聲,享有他們一樣豐厚的經濟回報,可是他們缺甚麼呢?耐性!一個是錢壓不住,希望快快把投出去的現金收回來,豈止是抛磚引玉,最好是抛磚引礦,把金礦、銀礦、鑽石礦都收回來;第二個是沒那工夫去做功課。人家老藏家買東西,雖然也會請行家、學者掌眼,但是調研工夫一半都自己先做的:看書、抄筆記、聽課,甚至自己空餘唸個碩士、博士,但新一輩的,既沒打算跟自己的收藏長相廝守,那自然更沒那時間去做調研。
揠苗助長之下完成的收藏,驟眼看來也許相當不俗,眼花繚亂似的,但這跟你打理花園一般,親自花時間在泥土裏栽上植物,根基穩紮,受得了風吹雨打,與臨時到花市買一堆擺滿面前,就是有分別。收藏本身的性格、真偽、完整性,藏家的眼光、素養、品味,在更資深的行家眼中,一會兒就能辨別出高下,更莫說有部分更不堪者,只為湊成一批貨色,打包送到哪家敢接手的拍賣公司做一場專拍,其成軍之倉促,可能只有一兩年,這哪叫「收藏」?叫「收擺」還差不多。收回來,擺一擺,又賣出去了。
上面提到的例子,這幾年經常出現在一些小型拍賣裏面。對於份量不夠的收藏,或者來路不明的新客戶,大拍賣行一般是不甩的。不是筆者階級主義,但那些累世公卿、書香世代的收藏家,的確要比一朝富貴的藏家來得靠譜。所以大家看拍賣的時候,千萬別因為圖錄寫著「某某重要收藏」便信以為真,必須要看清楚其收藏資歷和藏家背景,幾成是真材實料,幾成是廣告文字。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