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19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加入安老元素
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全面影響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股信息化浪潮中,智慧城市(Smart City)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而被提了出來。智慧城市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的IBM公司於2008年「發明」出來(註1)。雖然目前對智慧城市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概括來說,這一概念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來整合城市的資訊系統和服務系統,進而優化城市的功能,提升市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適度。
智慧城市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地的積極響應。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8年就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國家戰略,並將其視為應對金融危機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歐盟在其制定的「歐洲2020策略」(Europe 2020 Strategy)中加入「歐洲數碼議程」(Digital Agenda for Europe),確立了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日本發布「i-日本策略2015」(i-Japan Strategy)推進數碼產業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新加坡也不甘落後,制定了「iN2015策略」,確立了新加坡智慧城市發展的藍圖。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近些年來,香港也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並於2017年12月制定並發布了《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註2),明確提出要「擁抱創科,構建一個世界聞名、經濟蓬勃及優質生活的智慧香港」。在《藍圖》中,香港確定了六大智慧建設範疇,即: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經濟。
作為香港智慧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藍圖》注意到了人口結構轉變會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到2036年,香港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將達到237萬,佔總人口的31.1%。事實上,在未來,長者將是城市服務實施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藍圖》中特別強調要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更妥善關顧長者」。遺憾的是,除了這一口號,對於具體的措施手段,則著墨不多。
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加速各種信息之間的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就目前而言,與長者最為相關的一項「智慧」行動可能是2016年3月推出的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該系統極大地方便了長者在不同醫院或診所就診及轉診,提高了就醫效率。不過,該系統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該系統中的健康記錄僅局限於在醫院或診所的就醫記錄。正如筆者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隨之樂齡科技的發展,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長者用上各種與健康監測相關的科技產品(比如電子血壓儀、血糖儀、睡眠監測儀、電子藥盒)。借助這些產品,長者可能會有許多來自個人或家庭監測而得到的「健康數據」。如果這些數據能夠與上述的局限於醫院或診所之間的記錄系統相通,將進一步提高長者的就醫效率,同時讓醫生能更全面、更及時地了解到長者的健康變化情況和服藥情況。另一個例子是,隨著手機定位系統功能日益成熟,如果長者的個人出行數據能夠與城市的監控系統(或者急救系統)相連通,將可應對更多的長者出行風險(比如突然跌倒、迷路),為長者提供更多的出行便利服務。總而言之,面對人口結構老齡化,我們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加入更多的安老服務元素。就目前而言,在這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註:
1.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Smarter cities for smarter growth” (2010).
2.https://www.smartcity.gov.hk/blueprint/HongKongSmartCityBlueprint_e-flipbook_CHI/mobile/index.html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