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2014
投資面向未來
中國如果要推出微刺激計劃,應該致力於提高未來的競爭力,而非振興建設或維持地方財政收入。
中國的當務之急是為基於競爭力提升的新一輪增長做好準備。缺乏遠見、往後看的支出只會讓債務狀況進一步惡化,推遲必要的經濟轉型。
三大領域需要特別關注:全球化白領勞動力、製造業升級和謀劃21世紀的超大城市。中國在下一個五年中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著眼未來,而非緊盯GDP數字。
把資金投入到振興建設和維持地方財政中是下策。大筆資金因刺激經濟之名而被浪費。在藍領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刺激建設和相關製造業活動有何意義?
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把零售領域的互聯網業務看成中國經濟的未來。這不過是一時的狂熱。用送貨員代替消費者去實體店購物並不能創造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經濟。中國必須生產更好的產品來提升競爭力。
債務難題
從地方政府到各類企業,債務充斥中國經濟的各個角落。在中國各地,我經常聽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癡迷於借助愈來愈複雜的伎倆來管理債務可持續性的例子。很多地方政府甚至需要通過借錢來付息。企業開啟新的專案,只為能借到更多的錢來管理已有的債務。
債務和產能過剩形成了惡性循環,後者減少了負債項目的現金流。當政府和企業借著新專案的名義借貸付息時,產能過剩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中國必須走出這一惡性循環。
棚戶區改造似乎是微刺激計劃的一部分。這也是通過借貸達到目的例子。承擔改造工作的地方政府不應該為此借債。
我注意到在中國某省,貸款通過一家國企進入地方政府手中。該國企也是迫於無奈,因為它還有借債空間,而該地方政府已經沒有借債空間。這家國企因此產生壞賬,上級對此卻並不負責。
絕大多數城市都存在房屋供給過剩。要發展棚戶區,首先應該用完現有的過剩或空置房屋。打著改造棚戶區的旗號刺激建設,只為提高一到兩個季度的GDP,實在是得不償失。
刺激不必要
目前藍領勞動力的短缺隨處可見。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都在通過借債發展建築業和製造業,而這些行業都需要更多的藍領工人。
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刺激經濟是為了減少失業。刺激計劃,即使浪費一些資金,但若浪費少於再就業工人創造的價值,那也是可行的。但這一邏輯在現在的中國行不通。愈來愈大的藍領勞動力需求正在加劇工資上漲。近期推出的經濟刺激,真實目的還是做做面子,好讓GDP數位更好看。
中國確實存在白領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大學畢業生無法拿到與他們的教育支出相匹配的工資。本質上,中國家庭是在放棄消費來補貼過剩白領工人的供給。如果政府想要在此有所為,應該調整經濟結構,在需求側向家庭部門消費傾斜,在供給側向服務業傾斜。只有與現行模式不同的實踐才能説明中國的大學生。
不良貸款蓋不住
中國的下一個經濟週期將始於一個全面的不良貸款處理計劃。但現有金融體系與此並不匹配。事實上,該體系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否定嚴重不良貸款問題的存在。
我聽說一些銀行正在對一些項目繼續放貸以延後不良貸款的出現。有時候銀行通過一些誘餌尋找新的資金提供人。更低的利率和更長的借款期是常用的誘餌。礦業和大宗商品貿易部門已深陷困境。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衰落,愈來愈多土地抵押貸款的償還會出現拖欠現象。中國大多數的貸款都與房地產有關。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土地作為抵押品來借貸。開發商、住戶和地方政府佔了總貸款額的近一半。房價很可能會從2011年的最高點下跌一半;土地價格可能從最高點下降70%。房地產相關貸款的不良率很可能數額巨大。
經濟刺激只能延後必要的金融體系調整,這讓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寄希望於刺激計劃製造新一輪經濟上行週期,從而洗刷掉所有不良貸款。這給了他們在短期內掩蓋不良貸款的動力。
刺激計劃或許是為了實現軟著陸心理戰的一部分。它可以迷惑投機者,讓他們猶豫是否該儘快退出;但問題是這也會迷惑金融機構。他們必須清理壞賬,重新開始。否則,經濟無法強勁復甦。
投資產業升級研究
很多人寄希望於互聯網企業,或所謂的新經濟來重啟中國經濟。這實在是個黃粱美夢。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大多是基於銷售產品和為送貨提供其他管道。僅把產品放到網上銷售,並讓送貨員代替買家上門購物並不能提高生產力。
中國在配送管道也存在過剩的產能。送貨上門也不是多麼複雜的事,對經濟體的意義有限。
人們推崇的網上銷售只是個泡沫現象,這反映在此類公司從金融市場大規模圈錢上。當金融泡沫收縮之時,網上銷售只會成為一個簡單的配送管道,利潤很可能也較低。
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做過兩件正確的事——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和大規模修建基礎設施。大型工廠和建築工地是中國經濟成功的標誌。但這種模式的潛力已幾乎消耗殆盡。
跨國公司推動了中國工廠的產品生產。他們從中國較低的生產成本中套利。隨著中國市場的份額愈來愈大,這一套利空間正愈來愈小,因為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製造業生產成本的標杆。
要推動經濟前進,中國必須進入跨國公司不希望在中國發展的製造業。當然還存在其他可以提升經濟體效率的領域,但效果沒有一個能與製造業升級相比。
如果政府想以刺激經濟之名加大支出,它可以出錢建立100個產業研究機構。
最近在成都,我注意到一個新建立的汽車電子研究機構。這是個能幫助一個城市從汽車組裝邁向紮根於本土技術的汽車產業的手段。
研究機構通常是新型產業的催化劑。美國最尖端的行業都與研究機構有很大的關聯。軍工性質的研究中心做出了尤其大的貢獻。
與美國不同,中國是要趕上前沿國家的技術實踐,而不一定要另闢蹊徑。因此,目標定義明確的研究機構有很大的可能成功。中國有建立這樣的機構的資源,這些機構中的一些可以衍生出下一代製造業活動,幫助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2萬美元。
發展特大城市
中國的城鎮化存在偏重小城市的傾向。看起來,這是為了有更好的區域平衡,但實際結果是,小城市浪費了許多投入,且許多正在成為「鬼城」。另一方面,一線城市的房價則存在泡沫,反映了這些城市對於人口的吸引力。
城鎮化效應對於中國人均收入的提升作用,將僅次於製造業升級。
我已經呼籲了15年,中國的城鎮化應該著力發展特大城市,建立30個人口平均為3000萬的特大城市。嘗試其他辦法很可能是對資金的浪費,並且只能是延遲,而非逆轉特大城市的崛起。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3倍,可居住面積僅有美國的一半還不到。發展小城市的策略會帶來很大的環境問題,且需要大量的能源。
污染和能源是兩個決定中國城市繁榮程度的硬約束,只有特大城市可以在應對污染和能源問題上實現規模效應。
在環境和能源因素之外,大城市還具備經濟多樣性上的優勢。全球化增加了生產和服務地點的不確定性。跨國公司可以在任何時間把一些部門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小城市只有數量較少的工廠和服務業。如果他們搬走,城市就將衰落。大城市則有多樣性的優勢,那裏的人口能夠快速找到其他的就業機會。
通訊和運輸業發展迅猛。人們在遠離昂貴大城市的地方居住正變得愈來愈容易。兩類城市的發展將截然相反,大城市愈來愈大,小城市愈來愈小。在21世紀,全球化是給予大城市更大優勢的最主要原因。
白領資源全球化
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已經供過於求。供應過剩的嚴重程度意味著沒有甚麼政策能夠迅速解決這個問題。把經濟轉向服務業可能會有一定的幫助。一個更快的辦法則是通過全球化。
加入WTO使得中國過剩的藍領勞動力變成了巨大的經濟優勢。這一故事也可以在白領勞動力上複製。舉例來說,日本的很多公司給中國的白領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日本正處在勞動力短缺的狀態下。日本公司可以將更多的工作外包給中國公司。
如果中國政府想為經濟發展做點甚麼,這是能夠很快見效的領域。稅收鼓勵、IT基礎設施建設、更自由的貿易等手段都能驅使跨國公司將全球白領服務產業放在中國。
關注未來
經濟刺激,顧名思義,往往著眼於過去。它試圖提升已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對已經成熟的經濟體來講,這有一定的意義。但是,中國還可以進一步升級。很多現有行業無論如何都必須收縮,經濟刺激並不是上策。
加大建設和擴大負債是刺激計劃的兩個關鍵要素,但中國在這兩點上都已經走得太遠。難道我們還要重蹈覆轍,只為了短期內更好看的GDP嗎?
未來中國應著眼於把人均收入從7000美元提高到2萬美元。看看那些有著 2萬美元人均收入的經濟體都在做甚麼吧。中國應該效仿他們,投資於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每當一個經濟政策出台,我們都應該問一問,它是關注未來,還是著眼過去。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