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添新意,各方協作構全局
06/06/2024
文體旅局昨日告知立法會,將把南丫島前石礦場發展為休閒度假地帶,促進海島旅遊。正如上周遞交議員討論的「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同樣拖沓的石礦場改造計劃,均尚處發展局主導的前期階段。港府要擺脫自然風光只獲零碎運用的陳弊,今後必須打通經脈,積極協調內外資源,通盤做妥規劃宣傳和承載管理等,才能充分發揮尤受長途客歡迎的綠野景致。
根據旅發局統計,2015年僅得6%長途過夜客曾遊覽本港綠野風光景點,但去年不止倍升至13%。離島以及遠足徑/郊野公園,不僅是歐洲多國和澳洲旅客熱門行程,對短途星馬客亦饒有吸引力。
全港逾半面積為郊野公園及綠化地帶,大小島嶼超過260個,從市區出發不少1句鐘內可達。不過,旅遊事務署2017年上一份《旅遊業發展藍圖》縱曾將「綠色旅遊」列入13大實行目標,卻僅提出了培育深度遊、改善碼頭和街渡等短中期措施。
如今對外吸引力無疑提升了,卻繼續只有零散項目,全局規劃付之厥如。從架構看,現獲寄予厚望拉動經濟的旅遊觀光,由上屆商經局的「副業」,提升至文體旅局的三大政策範疇,惟要發展生態旅遊必不可少的郊野和海岸公園,歸入環境局轄下漁護署,文體旅局或較難過問。
礦場原擬起樓 跨局追趕落後
今次前石礦場的進度縱由文體旅局解畫,也只是援引發展局計劃,大方向是利用其優美環境和人工湖、鄰近鄉村和行山徑,發展戶外康樂。
要扭轉文體旅局只能「乘便車」借用其他政策局現有或正規劃資源的觀感,相信或要從司長層級跨部門督導,支持旅遊當局前期提意見,反映業界所需配套。
前石礦場10年前曾擬改劃成可住5,000人住宅,一直到去年才因不符成本效益正式作罷。至於南大嶼發展計劃前後延宕廿載,現時重新諮詢公眾,亦已浪費不少開拓善用藍綠旅遊資源的時光。
漁護署顧問研究6年前提出的郊園歷奇活動如樹頂探險、攀樹,至今只聞樓梯響,最惹人憧憬的飛索滑行,更出於風險暫不考慮。政治學者指出,不同科層組織政策目標有異,執行結果亦迥然不同。飛索改由旅遊事務署推動,會否獲放行?
生態旅遊牽涉跨範疇管治,1990年代已在推動的墨西哥,嗣後中央整合環境與觀光部門,才改變遊客即日來回問題,經濟上大有斬獲。在台灣,2000年正式由交通部觀光局主理,則加劇了生態破壞,後來改由內政部牽頭,才扭轉不少挑戰,已臻成熟者如綠島早在徵收生態稅,以平衡保育和發展。
新藍圖正諮詢 增交通連景點
有別生態旅遊發達地區如日本,常有專責組織或法律支持永續發展,本港正諮詢業界撰寫的旅遊藍圖2.0,綠色生態部分將有多大進展,仍未可知。
不過,本地已發展出幾間生態旅行社,部分還旁及可持續教育。旅議會早前其中一個得獎行程,正是乘著電影《沿路山旮旯》風潮、保安局進一步開放沙頭角禁區,帶人深入荔枝窩、蛤塘等偏遠客家村落。
全城藍綠旅遊資源和規劃毫不匱乏,只差文體旅局或更高層級部門有條理地串連起來,借助運輸局力量方便海內外遊人抵達,未來讓南丫島不僅有船去中環、香港仔,還可到海洋公園大樹灣碼頭,一次過上山又下海,更加樂而忘返。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