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支持缺漏多,官民協作互補足
28/03/2024
本港昨日一連目睹兩宗長者慘劇,恰好印證了最新調查指高齡群組快樂指數急跌的警告,當中老婦懷疑奪去病夫性命再自殺的悲歌,更再次反映「以老護老」的積弊,尚未妥善紓解。老齡海嘯正極速淹至,政府務須確保自身對照顧者支持質量兼備,設法辨識有需要人士,亦要重整社區鄰里網絡力量,協助應對不同民生隱患。
移民潮損心情 爆煲無分貧富
周三清晨,有女傭在畢架山豪宅發現84歲男戶主被封口鼻喪命,71歲女僱主則懷疑用刀自戕昏迷。有傳媒引述消息指出,不良於行的女事主患有抑鬱症,兩周前曾透露擔心無力照顧腦退化及肌肉萎縮的老伴,萌生尋死念頭。
同日,鄰近黃大仙的屋邨傳出八旬老婦上吊身亡。據社福機構本周初所公布的調查,65歲以上過往是全港最開心組別,惟今年對家庭和個人的評分均明顯大跌,調查機構相信移民潮下,家人紛紛離港是重要底因。
本港老齡人口與日俱增,衍生不少社會挑戰。2021年的人口普查已指出,60歲以上的家庭住戶之中,多達33萬人需要長期看護,但與其同住的主要照顧者,也有近6.8萬至少屆花甲之年。
對基層照顧者來說,3,000元官方支援名額僅得1萬個,固然供不應求,但1月底輕生的廉政公署前高層,以及今次畢架山等案例,均可見富裕的高齡照顧者,一樣飽受心結難解、情緒爆煲之困。
諷刺的是,勞福局昨日才備妥資料回覆立法會,緩減照顧者壓力上的進展。局長孫玉菡指出,自去年9月推出24小時支援專線,已接獲逾1.46萬個來電;提供資助長者日間暫託的服務點,也將擴至367個。
議員李世榮認為,熱線多達35%求助牽涉情緒問題,反映相關需求殷切,但每小時平均僅3、4個來電,則顯示服務仍未飽和,建議在照顧者到醫院陪診時加以宣傳。
社福界不時指出,照顧者除了不知有甚麼支援可尋求外,亦未必有求助意識,故一直促請建立資料庫,主動了解實際所需。以專線至今只曾為17宗個案提供外展危機處理,也不免令人疑慮,政府統合社區力量持續跟進、緊急轉介的工作,會否尚未到位。
加強社區自助 善用樓長看更
18區的關愛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欠缺專業培訓,但現時南區、荃灣試點推行的上門探訪計劃,說不定能出一分力辨識社會福利署的漏網之魚,找出身心俱疲的高危照顧者,轉交社工或心理學家輔導。
當然,普羅大眾日常面對的問題不勝枚舉,照顧殘疾家人、反叛青年、年幼子女,一樣有沉重壓力。每有不幸悲劇發生,全城上下必會追責,只是政府肯定無力悉數解決所有難題,刻下庫房財政緊絀,更連大型社福機構也將被迫削支。
就著以老護老問題,香港紅十字會有統合了個案經理、專業醫護及受訓練義工的三方協作計劃,前年一共跟進超過了300個慢性病患長者,卻極為仰賴大眾、商企募捐在背後支持。
由是觀之,港府必須更加強社區人際脈絡,善用民間「由下而上」的資源和力量,如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推動的「樓長」制度,就依靠有心有力的街坊協力解決燃眉之急。當局也可考慮支持熟知鄰舍日常大小事的大廈保安,擔起一定危機示警或支援角色。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