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哪些訊號?政策如何發力?與往年有何不同?
經濟目標有何變化?2025年GDP目標增速5%左右,自2023年以來保持不變。增長目標持平,即可以引導社會預期,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也有利于政策的可持續性,以便與「十五五」規劃相銜接。2025年CPI目標增速2%左右,自2015年以來長期保持3%之後首次調降。物價目標下調不等于降低要求,推動物價溫和上漲還需要政策更加積極,預計邊際加力,逐步加碼。此外,就業目標持平,能耗目標小幅上調。
積極財政怎麼發力?2025年預算赤字率升至4%,赤字規模增至5.66萬億元,新增專項債擴至4.4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追加至1.3萬億,總體資金相比2024年增加超過2.9萬億元,力度明顯提升。財政方向聚焦三條主綫。一是,超長期特別國債加碼「兩新」、「兩重」領域,同時補充銀行資本金。二是,部分專項債的使用重回土地儲備和房地產相關領域。三是,專項債券投向或向新興產業基建邊際傾斜。此外,財政留足政策空間,如果下半年穩增長仍有壓力,不排除進一步提升財政力度的可能。
寬鬆貨幣甚麼節奏?貨幣政策延續穩健寬鬆方向,保持流動性充裕。我們認為,降準降息或根據經濟金融形勢、金融市場運行情況適時推進。短期來說,經濟在去年四季度以來表現較好,降息可能性不大。中期來看,貨幣寬鬆方向明確,但不會大水漫灌式強刺激,降準降息節奏或漸進式、小步伐推進。
「供給端」為何調整?一是,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用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業健康發展。二是,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節能降碳或繼續推進。與以往供給側改革相比,本輪改革或更多依靠市場化方式主導。
改革深化和產業政策還需關注哪些?報告提出十大任務,亮點之處在于:第一,「擴內需」由去年的第三位置移居首位。第二,「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是相比去年的新增內容。第三,生態方面「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相比去年更加清晰。具體來看,財政關注零基預算改革提速,旨在騰出財力,增強對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的財力保障等。金融亮點在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預計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與結構有望改善。此外,產業政策還需關注對科技創新、普惠養老和托育服務的支持。
承上啟下之年。2025年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我們認為,宏觀政策方向不斷積極,但不會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政策發力以「高質量發展」為前提,傳統經濟要「穩」,新經濟要「進」,而動力源於深化改革,所以供給端的調整和標誌性改革值得關注值得期待。
風險提示: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政策不及預期。
《海通國際A股首席策略分析師 荀玉根》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